我想我们最早接触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那应该就是那首传唱度很高的《送别》,小时不懂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我想他的人生也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要怎样的体悟才能写出这样凄凉的心声我不知道,但是听歌时我的心在颤动。这次读了弘一法师的《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之后对人与事又有了更多的体会。
从小出生于富贵人家虽然是庶出,但是并不影响其贵公子的出身,他家是真的有钱的卖盐开钱庄。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货真价实的富二代啊,什么香车宝马、玉盘珍羞、美景红颜没见过啊,然而就是这样的男人他出家了,是不是特别的存在?他不是说大鱼大肉吃够了换点蘸酱菜这么简单,如果是这么简单那他肯定吃腻了还得换回来,此门一入,了却归念。
“一壶浊酒喜相逢,今宵别梦寒。”
他人生当中有几个点值得提一下:
一、15岁的时候曾经写下过这样两句诗: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瓦上霜。就像他在这本书当中写下的每个人都有四个老婆:身体、金钱、妻子、心性。到你死的时候你会明白身体你带不走,金钱不过是你抢来的,妻子伴你有生之年,与你同在的不过是你修炼的心性罢了。所以我们要看开要放下要慈悲要智慧,切莫嗔怒,使自己的内心安宁,关照自己的内心。
二、母亲重病时,他为母亲去准备一口最好的棺木,然而就在他外出的时候,母亲与世长辞。他都还没有准备好好好的跟母亲告别,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佛说人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前七种我们活着的时候都会经历。在书中也讲到了一个母亲的独子死后母亲在坟茔前不肯离去,想伴儿子一同死去,一位法师让他去寻没有死过人家的香替她儿子续命,那自然是找不到的,在寻找中她也释然了丧子之痛。所以随心、随遇、随缘、随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诸相,皆为虚妄。所以26岁母亲的死应该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他只身去日本留学,留下妻子儿女,这算是一次决然的告别了。衣食无忧、生活全然富足让他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精神上的暴富:音乐、书法、绘画、戏剧……在书中提到了想潜心研究佛法开悟的人最好不要想这些,因为这些艺术会叨扰你,不能使你专心、静心。但有一点我觉得那就是艺术对佛法的帮助,就是对世界的敏感。开悟之人也需要对生活有敏锐的体悟。
三、断食养生法的成功让弘一法师有了清修的想法,他断食养生17天。断了红尘中的酒肉食欲,这一次香火的熏陶开启了他在佛法上的智慧,他这次的告别更加决绝和彻底。39岁他剃度出家了,法号弘一。他决绝了,他妻子崩溃了。苦苦哀求要见一面,他拒绝了。后来通过种种关系最终在西湖之上见了一面,她妻子叫他的名字,他说请叫我弘一,她妻子流着眼泪说,弘一法师你告诉我什么是爱?他说:爱是慈悲。佛不渡人人自渡,他的修为都因远离盛大的红尘,他的修为却渡这红尘中人。
那些爱恨别离终将离我们而去化作尘埃,在尘埃中开出花来。看得淡一些再淡一些。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我特别喜欢这样一则禅语,有一天,文偃禅师问弟子,说:‘我不问你们十五月圆以前如何,我只问十五日以后如何。’弟子们都说不知道。文偃禅师替他们答道:‘日日是好日。’”是啊,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静心的去珍惜当下已拥有的,不看已失去的,我们定能在红尘中做一个幸福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