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起读书,人多以读名著经典津津乐道。当然经典名著之所以传世,自是有它的存在价值。尤其是青少年时代,经典于思想的形成对三观建立意义非凡。年岁日增,闲暇不多,也看大书,却更爱翻闲书了,反而觉得乱翻闲书滋味长。
昨儿读了个闲书小短篇,录文如下:
夫赏花有地有时,不得其时而漫然命客,皆为唐突。寒花宜初雪,宜雪霁,宜新月,宜暖房。温花宜晴日,宜轻寒,宜华堂。暑花宜雨后,宜快风,宜佳木荫,宜竹下,宜水阁。凉花宜爽月,宜夕阳,宜空阶,宜苔径,宜古藤巉石边。若不论风日,不择佳地,神气散缓,了不相属,此与妓舍酒馆中花何异哉?
闲书里的“讲究”小文中花分寒温暑凉,不说春夏秋冬,有意思。寒凉二字同一偏旁,都是“冷”的意思,但是“凉”为“冷之始”“寒”是“冷之极”,意謂秋冬。杜甫有“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的诗句说的就是秋,辛弃疾也有“天凉好个秋”的名句。这样的分类似乎说花有肌肤,有知觉寒暑之意一样。诗人笔下的万物皆有情感。
这是一个怎样爱花惜花体恤生命的人!
文中无一字提及爱花,又字字对花含情。想来袁中郎多少次月下徘徊,风中细赏才有如此心得。想起志摩的句子,“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不就是袁中郎暑花宜雨后快风的清赏?
眼前,客厅里风信子摇曳着粉色的清香,我想袁中郎遇见了是否也会用玻璃瓶养花,温花宜华堂……春冬用铜,秋夏用瓷。眼前两支洋桔梗插在白瓷梅瓶,风信子在玻璃器皿里伸展嫩白的根须,百合花在水晶瓶里轻轻绽放……这在明代文人眼里一定不伦不类。我暗笑,那时候他们不知道洋桔梗、风信子,玻璃水晶花瓶……如果有,这篇短文会长些吧?
闲书里的“讲究”读了闲书,真真感受了古代文人的讲究。我想起以前教《苏州园林》时有个小孩问“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什么意思,当时有些恼怒这个孩子居然这个词的意思都不明白,讲究不就是重视,讲求?
现在再细想,其实“讲究”还有不苟且,不将就的意思,这需要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苏州园林本来就是文人修养身心的退隐之居,讲究自然之趣才有退隐田园之意。有了这些讲究,也许才有清赏的闲心;有了清赏的闲心,才有对风物人情的敏感与洞察,才会有动人的文字吧?
想来这样的闲心写出来的文字才会不将就,不苟且吧?
不苟且的闲书,有滋味。
闲书里的“讲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