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自我启发心理学-《被讨厌的勇气》

自我启发心理学-《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 hunjianglong91 | 来源:发表于2019-04-29 00:43 被阅读0次

    为什么不是9个而是10个?因为一人一个。

    提到心理学,很多人都会滔滔不绝地谈及弗洛伊德和他的经典理论。

    而《被讨厌的勇气》,让我认识了心理学的另一个泰斗—自我启发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这本书是Kindle首页推荐的,故事的全篇都是哲学家与年轻人之间辩论式的对话,浅入深出。

    一. 你是基于原因论还是基于目的论来解释现在的行为?真的没有心理创伤这件事吗?

    弗洛伊德学说认为,我们所有的现在都是由过去决定的。你的情绪、你的行为、你的习惯,都可以从过去找到原因。他认为心理创伤是引发现在不幸的罪魁祸首。这被称之为原因论。

    而阿德勒坚决否定了这样的观点,他坚持认为,现在的行为是由我们的目的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能从自己的行为里找到目的,是所抱持的目的决定我们如何生活。这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恰恰相反,因此称为目的论。

    孤僻自闭的青年所遭受的对外出的恐惧是真实的,但这种行为是因为有着寻求父母更多关注的目的。我们常把愤怒当做不可控制的情绪,但其实只是我们想迅速让他人屈服的手段。

    在阿德勒看来,根本没有所谓的心理创伤,过去的经历只是一种客观发生的事实。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自己经历的意义。

    过去本身并不能决定现在,是我们如何看待过去,决定了我们的现在。

    二. 你为什么想成为别人?我们能否选择自己的生活?

    你大概有过这样的想法,要是我能像某某那样善于交际、讨人喜欢就好了,要是我也能做到他们那样出口成章下笔千言就好了......

    是什么让你这么不喜欢自己?你想变成别人是觉得那样能让你幸福吗?还是仅仅想到永远也不会变成别人成了你逃避的借口?

    哲人说,你现在无法体会到幸福,是因为你不会爱自己。

    哲人用了一个词:悦纳自己。悦纳,是愉快地接受自己吗?这表达带着内心的主观色彩,不是简单的接纳,而是要主观上赞同、愉悦地与自己相处。

    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已经被给予的东西。

    你已经成为今天的样子,无论美貌或是丑陋,在幸福或者不幸的家庭里长大,都没关系,你仍然可以选择如何看待生活,抱持什么样的价值观,悲观还是乐观,你遭受的挫折是对你永远的伤害还是赋予了你前进的力量。

    正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还是不幸,其实都是你的选择。表面上看,很多时候,不过是因为你选择了对你而言最有好处的方式。

    三.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你注定要与他人发生联系,所有烦恼皆来自于此

    青年感觉不喜欢自己,哲人分析说他对自己如此讨厌,是自我评价降低的表现。至于其原因,恐怕是因为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为了这个目的,成了自闭孤僻的样子。希望变成别人那样开朗热情、害怕与他人接触、不开始新的友情,都是缘于这种恐惧。

    阿德勒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这是根本无法办到的。实际上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及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的受伤,也会伤害别人。

    这个世界里,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要生存下去都需要与他人发生联系,使用他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即使在你最意识不到的细小的地方,也有社会分工与合作,也需要直接或者间接仰赖他人。

    你逃避不了与他人的联系,所有烦恼都与人际关系有关。认清这一点,有助于客观现实地看待面对的问题,深刻地理解苦恼的根源,最终面对和设法解决这些问题。

    四.适度的自卑感让人进取,自卑情结却是过低的自我价值评价

    自卑感本身不是一件坏事。感觉到自己存在不足,需要努力获得进步,不断完善自己,以期达到理想状态,这种心理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因此而产生的自卑感甚至可以说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和动力。但是过于强烈的自卑感就会产生变成一种自卑情结,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完全缺乏进步的勇气。

    自卑感是比较产生的。实际上,这主要在于如何看待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并且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我们的很多判断是一种自我价值判断,究竟是优等还是劣等,其实是一种价值的转换和与他人的比较。个子矮、眼睛小、没有高学历,这不过是存在的客观事实,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是我们的主观解释把它判断成好或者不好,继而产生相应的情绪。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一个主观性的解释。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是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关键看你如何看待自我价值。

    自卑感形成的价值判断,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价值问题最终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上。可以想象,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他人存在,那么你所仰赖的与他人交换的货币或者其他东西也就不存在价值。

    那些看上去特别自负的人,总是表现出一种优越感,其实也是一种自卑情结的体现。这类人表现的好像很优秀,把自己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势当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表明自己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他们反复强调这种优越感,更多时候是为了掩饰强烈的自卑情结,也是为了让别人不得不承认他们处在更优越的位置上。

    五.人生不是与他人的竞争,是与自己比较的进步,不要在人际关系中争夺胜负。

    你有多关注自己?你会在照镜子时发现只有自己看得到的斑点,总是觉得腰粗腿胖肩膀太圆,头发总是理不顺?有个残酷的事实,你对他人远没有想象的重要,真的并没有那么多人注意到你的斑点,你的腿,甚至记不得你穿过的衣服,换过的发型。你尴尬了一整天的搭配不当,可能根本就没人理会。

    只有你关注自己,不断地比较你与他人的差距。过高估计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地位,恐怕是人类的通病。

    阿德勒对人生进程的观点很有意思。他认为,人生是同一个平面,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后面,虽然速度不同,但大家都平等地走在一个平面上。每个人只要和自己相比,不断的往前迈进就可以了。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于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它的价值在于不断地鼓励我们超越自我。

    我们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绝不是一种竞争关系。你无需通过与他人竞争来证明自己,也不必因为承认错误,就认为自己失败了。只有当你不把他人的成功看作是自己的失败,才会有可能获得幸福。

    六.一味追求认同带来不自由,你不必满足别人的期待。

    究竟怎样得到自由?

    通常人们会想到金钱。拥有足够的金钱,是不是就可以为所欲为?对金钱的渴求被夸大,对金钱带来幸福的可能同样被夸大。

    既然所有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那些让你觉得最大的束缚也来自他人,很多是来自父母、长辈、身边的朋友。你想要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就不得不听从他们的建议。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认可欲求”,需要在他人的认可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阿德勒心理学坚定的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他强调,我们最终是为自己活着。你不需要满足别人的期待,别人也不必满足你的期待。

    七.分清是谁的课题,想清楚选择的后果最终由谁来承担。

    阿德勒所说的课题分离就是要冷静划清界限,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这么多,孩子理应回报以懂事好好学习选个好工作早点结婚生子,满足家长的期待。痛苦和烦恼恰恰由此产生,总是把孩子的课题当成自己的课题,孩子也就失去了自我,更谈不上自由。

    即使是家人,也要分清是谁的课题,也需要丢开别人的课题。信任和爱,是你自己的课题,但别人如何对待你的信任和爱,则是他们的课题,同样不必满足你的期待。

    八. 真正的自由是切断人际关系的羁绊,不怕被别人讨厌。

    简单的人生如何获得?做减法的关键是放下别人的课题,放弃他人的认同。

    社会里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不少人的苦恼就来自处理不好这些纠缠的绳结。阿德勒提供的解决方案是,把这些盘根错节的绳结切断。

    这听上去不可思议。我们能做到吗,能在孩子的糟糕的成绩单面前保持淡定?切断人际关系的羁绊难道不会造成我们被孤立?难道给出选择学校工作等等指示不是长辈的责任吗?

    对这一连串的问题,阿德勒的答案是,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不过是走在他人的轨道上,可能比较轻松,但却没有真正的自由。

    每个人最终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承担选择的后果。课题分离不是冷冰冰地抛下一句,这是你的课题不是我的课题就扬长而去,而是放弃回报的想法,放弃只从别人的认可里感到成功,做好自己。

    你不可能获得所有人的喜欢,一心想要获得他人认可,就不得不考虑他人的眼光和指示,努力满足他人的期待,这不过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欺骗。

    不想被人讨厌,是人自然而然的倾向性,克服这种本能和冲动,才是真正的自由。

    九.活出自我,首先要放下强烈的自我意识,完全接纳自己。

    要获得幸福,首先就是要放下对自我的执着。我们都有体会,在别人面前和自己独处时,感觉不一样,无法在人前展露出本来的我。这往往是强烈的自我意识在羁绊着自己,束缚着言行,让我们不能够无拘无束的行动,也不容易体会到共同体感觉。

    自我意识强烈的背后,就是不能真正的接纳自我,害怕在别人面前显露出来的自己,不够好,不能让人喜欢或者认可。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自己主动去选择生活的方式。对人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所拥有的东西。这就需要你对自己究竟拥有什么有正确的认识。每个人的特质不同,作为客观事实的那些,也就是已经被给予的一切,都是无法更换无法改变的,需要的是接纳。

    自我接纳,是如实地接受自己目前的状况,诚实承认有自己做不到的地方,并且能够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情没有做到最好,也不会光是自怨自艾,而是积极地承认有不足,但是又能够去想办法弥补这个不足。

    十.在视他人为伙伴的基础上,信赖他人。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是否信任他人,这是你的课题,而他人究竟如何对待你的信任,是不是会背叛或欺骗你,这是他人的课题,是你不该干涉也无法左右的。重要的是,你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和谐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果你并不想和这个人搞好关系,你完全可以和他彻底剪断关系,不必信赖。此时这就变成了你自己的课题。

    事实上,如果你怀疑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就总是能找到怀疑的理由。智子疑邻的故事里,怀疑邻人的儿子偷了斧子,怎么看都觉得行为可疑,等真相大白,怎么看都觉得没问题了。

    可是,信赖他人,一旦遭遇背叛欺骗,不是会很痛苦吗?对此,阿德勒说,浅层的人际关系可能破裂的时候痛苦会小,但是带来的幸福也小,只有深厚的人际关系才会给你带来深深的幸福。如果真的遭遇背叛,你会有悲伤,会有失望,但是悲伤的时候尽管去悲伤,如果只是因为逃避痛苦就不敢付诸行动,那么你跟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关系,又谈何幸福?

    要认识到悲伤也是人生的一个正常存在的现象。在人世间生活不就是要经历过悲伤和痛苦,才能更懂得幸福吗?你对他人信赖,实际上就是把他人看成伙伴,这正是阿德勒心理学一贯坚持的主张。他人是伙伴,你们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进步,这使你能够在所属的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而获得归属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我启发心理学-《被讨厌的勇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gbs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