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247765/42c23de09d70dddf.jpeg)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句被朱熹称为:“入门之道,积德之基”。所以,在这部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奠基意义的国典中,将何为学习、何为交友、何为做人、何为快乐,作为了开篇的第一大命题。这既是孔夫子留给他弟子们的题目,更是历史留给今人的一个题目。
普遍教育中对此文的解释为:“学习了以后,又时常去温习,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却也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对于正处于学习初期,生活初期,步入社会初期的人来说,能做到这三点,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单就学习来说,应试教育下的学子们,不断进益着自己答题机器的各项技能,然而真正的学细、学精,都是在不断的“学而时习”中才能够得以创新与升华,因为成绩永远不是学习的终点。
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六期文中,也提供给读者这样的解释:“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所采用,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采用,可是有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在退一步说,即使生活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抱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着眼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并未得到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十四年周游列国,与公元前484年返回鲁国,这时的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六十八岁的老人了,但孔子仍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了古籍《六经》。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与人生经历,夫子的这番话语的背后,或许也存在着许多内心不被理解和采纳的孤独和失落,但并没有灰心愤世,仍继续坚持着自己的理念与信仰,继续在自我的领域寻求突破与快乐。时代带走了孔子的青春与激情,却为后人留下了他卓然的见识与智慧,更有超乎常人的修养与品格!
正如《学而篇》的开篇立意的宗旨一样:“学可以立德,学可以增智,学可以致用。”再回到如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是为了考取更好的学校,学习是为了考取更高的学历,学习是为了考取更严格的证书等等,这些都成为了我们拿起笔、翻开书的唯一出发点,而考试之后,大脑也瞬间“格式化”一般,在大脑中反复默读的知识点,恨不得即刻挖空,过程从来不被人铭记,只不过是胜利者用来炫耀的说辞,更是失败者的郁郁不振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难道只有达到目的的学习,得到结果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吗?难道只有提升学历、寻求出路的学习,才能让人真正地快乐吗?难道学习论为了一种工具,只是人生上不得不做出的一个选项吗?难道这样学习着的你,是真正快乐的吗?更何况,生存与交友,难道一切都带着目的性去选择,如果生存一定要为了什么,做什么一定要为了什么而去做,永远带着目的性的人生,最后能留给自己的还能剩下什么呢?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最后的一种解释:“求知自得其乐,交友源于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由人。”衷于自己的初心,衷于自己的思索,衷于自己的时代,便也是终于自己的快乐之源,生存之道,德行之归!
![](https://img.haomeiwen.com/i16247765/a844c33e5ae2c1c9.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