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团队计划打造“非结构化数据管理”能力,打算我们自己做产品规划,然后找外部团队进行研发,目前还在规划阶段,领导安排了一名产品经理,首先组织与行业头部厂家进行交流,学习别人是怎么做的,然后结合项目参数要求以及团队产品相应的需求,进行初步建设方案的梳理,最后,这位同事画了一个初步的原型,讲解了规划的核心功能。这位同事的原型画的还是挺不错的,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不过从我个人经验来看,并不建议在最初阶段就用原型表达一个“产品规划”,因为有时候我们会被细节绊住,忘了真正的重点,比如:纠结到底是用表单还是DAG图创建和管理任务。
如果换成我,我会这么做产品规划和推进规划确认。
一、产品的规划
(1)要想清楚以下几个方面:
1. 产品核心想解决什么问题
通过回答解决什么问题,来明确产品定位和目标。
非结构化数据管理,是解决非结构化数据的采存算管用全链路管理工具,不是一个简单的文件汇聚和文件管理工具,比如网盘,终极目标是支撑用非结构化数据遇到的困难。
2.产品要卖多少钱,投入产出比如何
从我方和客户方角度“计算”投入产出比,进一步巩固产品定位。
假设我们的非结构化管能力,计划卖70万,客户是否会为这个配置付出这么多钱是个疑问,如果我们卖10万、8万,产品能力配置可能不需要覆盖方方面面。
3.调研和梳理产品完美支撑业务的能力范围(愿景版)
个人觉得,产品一开始应该有个“完美的愿景”,“想象”的大而全,这样对后续要几个好处:1.规划MVP的时候,可以选重点 2. 为真正实施的时候预留扩展性 3.让产品在未来的方向性更强。
注意,这里不是指瀑布式开发,只是在规划的时候设想产品尽可能最大化能力,还没到开发环节。
还是以非结构化数据管理为例,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的核心业务流程是采、存、算、管、用,各环节能力需要从最大化的正常和异常情况两个层面考虑:
● 采集阶段:
①正常场景支撑:从哪些源头(ftp、接口、s3)、通过哪些方式(批采集or实时采集,增量情况和全量情况)、采集哪些类型的数据(文档音视频图片,每种类型采集的不同之处)
②异常情况处理:采集任务中断、失败应该怎么处理,日志如何查看等
● 存储阶段:
①正常场景支撑:要支撑存储哪些类型的数据仓库中、要不要先结构化再存储
②异常情况处理:存储异常怎么处理、是否要进行备份?
● 计算阶段:
①正常场景支撑:计算这里我主要想到了文件解析,需要解析到什么程度
②异常情况处理:存在无法解析的文件应该怎么处理,数析不正确应该如何处理
● 管理阶段:
①正常场景支撑:管理分两个层面,对数据本身的管理和用户访问管理,数据本身的管理包含元数据管理/技术信息、业务信息管理、数据关系管理、敏感信息管理等。访问管理即数据权限管理,谁在什么场景下能看到什么数据,对数据能做什么。
②异常情况处理:提供审计日志、或者访问权限拦截等
● 用数阶段:
①正常场景支撑:数据如何对外服务,如何对接和支撑全站检索、智能辅助等,要不要提供支撑组件。
②异常情况处理:对外服务的异常处理,与其他数据应用产品冲突如何处理。
* 以上只是我今天有感而发初步想到的,建议用思维导图仔细梳理,并且需要时间对每个点进行深度调研。
4.产品标准版和MVP版能力规划和依据
在第三步中梳理了产品的最大化能力的愿景,这个实际上是可以远远超出我们预期产品/标准版本,就如我想象自己十年以后成为一个大富翁拥有X个亿(愿景版),但是从目前实力评估,我十年后应该是可以赚到1000万并且我自己也满足了(标准版),但是为了能实现1000万的目标,我第一步应该是先赚到500万(MVP版)
● 愿景版:建议是梳理大纲和核心要点
● 标准版:建议以PPT等形式阐述一个较为详细的方案,配合能力清单等
● MVP版:初步可以是PPT等形式的方案,后续再分里程牌和版本迭代画原型
5.产品应该设置哪些特点和优势
除外部因素驱动必须研发的产品,我觉得在考虑产品解决什么问题的阶段,就应该考虑产品特点和优势,但是无论如何,只要开始做产品了,在产品孵化过程中每一步都应该考虑的点,这是后期的卖点,也是领导和客户关注的地方。
比如,非结构化数据管理能力,可以有什么特点呢?各个环节是不是可以设置独一无二的特点?是不是可以行业化?是不是可以预置行业数据资源?是不是可以和电子档案、网盘配合擦出什么火花?
6.与已有产品能力和风格、以及产品矩阵的结合
这部分可能默认大家都会考虑,不过一旦新产品诞生,产品故事可能就需要重新梳理了,而且如果要融入到已有产品,那么就应该了解已有产品逻辑结构,看如何更好地融入进去。
二、规划的确认
规划的确认,我认为就是把产品规划给决策者讲出来,不仅仅是一个产品原型。
首先,要围绕5w2h阐述一个产品构建思路或者方案:
1.Why-为什么做这款产品
2.Who-卖给谁
3.What-产品是什么
4.When-什么时候用
5.where-什么场景用
6.How-怎么用
7.How much-定价多少,有什么价值和优势
其次,才是展示中间成果:
● 愿景版:建议是梳理大纲和核心要点
● 标准版:建议以PPT等形式阐述一个较为详细的方案,配合能力清单等
● MVP版:初步可以是PPT等形式的方案,后续再分里程牌和版本迭代画原型
确认过程,在领导层面是从下至上、在研发团队层面应该是从上至下推进的。
以上是今天临时有感而写,肯定不全面,也不一定正确,仅做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