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情境的创设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情境的创设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作者: 伊人微语 | 来源:发表于2024-06-04 23:30 被阅读0次

          今天听了一节四年级的数学课,上的是《平均数》,老师的课上得非常好,以学校“六一”前举行的才艺之星评比活动为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本班参加评比的4位选手的最终得分,掌握“移多补少”和“总数÷份数”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老师设计非常巧妙,探究有层次,环节流畅,过渡自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两种方法,教学效率很高。

          为了帮助学生充分体会到平均数的意义,老师在学生已经掌握两种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另一个班的一位参赛选手因病未能参加比赛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得班级的平均分。

          在拓展运用环节,老师利用这个情境,假设了这个情境的后续情况:这位同学申请补赛,由班级的10位同学为他打分,算出他的最终得分,再把两个班各自的4名选手的成绩进行对比,看看哪个班的实力更胜一筹。因为有前面的扎实的学习,学生很快就算出来了。

          但是,这个环节的情境我以为还可以优化,首先,现实生活中,申请补赛的情况非常少见;另一方面,这个设定还仅仅是对前面方法的运用,不能引发学生更具发散性的思考。我建议,这个情境的设定可以是,假如这位同学没有请假,那么两个班的实力谁更强?这样的问题是开放的,学生的思考是开阔的,就能迸发出更多的火花来,也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同时,这样的问题设定,也比较符合现实的生活情境。

          在拓展运用环节的另一个情境,也同样可以更优化。老师设定的这个情境是这样的:老师准备暑假去上海旅行,了解到上海女性的平均身高为163.8厘米,老师担心自己去了上海会成为最矮的女性。

          显然,这个情境的设定非常不合常理:一方面,没有人出门旅行会去了解当地人的平均身高;另一方面,旅行者的身高并不会影响行程与旅行体验,实在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所以这个情境的设定,我建议改为,一个朋友的四年级的孩子打算下个学期到我们班插班,他的身高是145厘米,他打听到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非常开心地说:“那我不就是全班最高的学生了?”你们觉得他来到我们班会遇到怎样的情况呢?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学生所熟悉的,也是贴近他们的生活的,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的意义,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习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在于,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说数学既来自于生活,又最终要回归到生活,所以现在的数学学习特别强调情境的创设,但是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还应该符合生活的规律,具备一定的合理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情境的创设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gfu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