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4-02-04五代十国

2024-02-04五代十国

作者: 黑雨赋能 | 来源:发表于2024-02-19 08:23 被阅读0次

    赵匡胤这个人,中文里有好几个成语,来历都和他有关。

    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黄袍加身”。

    公元960年,正在后周政权担任禁军大将的赵匡胤,被手下将士套上一件黄袍,半推半就做起了皇帝。

    但“黄袍加身”这个模式,其实不是赵匡胤原创的。

    它真正的发明者,是赵匡胤的老上司、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时间只比赵匡胤自己称帝早了9年,两次还都成功了。

    这种武将频繁自立为帝,“兵强马壮者可为天子”的现象,正是五代十国这个大乱世的常态。

    要问五代十国有多乱,你可能没有太清晰的概念。

    赵匡胤,出生在公元927年。

    在他24岁之前,已经经历过三个中原王朝,受过8位皇帝的统治。

    这8位皇帝,最长的在位7年半,最短的只干了5个月。

    光是公元947年,中原地区就换过三位皇帝。

    更离谱的是,这些皇帝,没有几个是按照父死子继的顺序,自然即位的。

    后唐有两位皇帝,和上一代君主压根没有血缘关系,是以养子身份继承的帝位。

    还有三个人,是通过举兵造反,杀死在位的皇帝,夺取的政权。

    换句话说,在当时,皇帝属于“高危职业”,根本没有神圣性可言。

    这么混乱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呢?

    这就得说回到160多年前的“安史之乱”了。

    安史之乱的背景,是唐朝边疆藩镇的崛起。

    朝廷为了对抗造反的安禄山、史思明,在全国设置了40多个节度使,让过去只负责带兵打仗的武将,统一管理辖区内的军事、财政和人事。

    结果,安史之乱虽然平息,新出现的节度使却又变得尾大不掉。

    他们不仅割据一方,干预朝政,还把自己的领地变成了世袭制。

    到了公元9世纪末,黄巢起义之后,唐王朝已经变得名存实亡。

    当时势力最大的节度使朱温,干脆在公元907年,废掉唐末帝,建立了新王朝——梁。

    从那时起到公元960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合称“五代”。

    它们的开国皇帝,全都是武官出身的节度使。

    因为这五个政权,用的是过去已经存在的国号,所以历史学家通常会给它们加个“后”字,称为后梁、后唐等。

    除了较大的五代,南方地区和山西,还存在十个更小的割据政权,合称“十国”。

    这就是五代十国的由来。

    五代时期的政局,有三个共性特征。

    一是战事不断,经济凋敝。

    五代中疆域最大的后唐,领土面积还不到200万平方公里,只有“正牌”唐朝的1/6,人口也刚刚超过1000万。

    以这点基本盘,不要说恢复大唐盛世,就连自保都很成问题。

    为此,后晋和后汉的开国君主,都拜北方的契丹人首领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以避免契丹南侵。

    五代的第二个特征,是内弱外强,权力分散。

    当时的开国君主,最初都是节度使。

    他们的臣子,有一大半是过去的老同事,手握重兵,野心勃勃。

    为了笼络这群部下,防止他们造反,皇帝非但不敢削弱藩镇势力,反而为他们加官进爵,甚至结成姻亲。

    但这样一来,老资格的节度使,就更看不起皇帝了。

    他们抱着“天子轮流做”的想法,每隔几年就搞一次兵变,运气好的直接就改朝换代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中央政局始终稳定不下来。

    五代的第三个特征,是崇尚暴力,文治不兴。

    当时的皇帝,大部分出身草莽,没有受过多少教育。

    他们虽然也会提拔文官,但只让读书人负责琐碎的事务性工作。

    最高决策基本上是皇帝一个人做的,非常草率。

    后唐明宗李嗣源,是五代公认的贤君。

    但他时常抱怨说,自己是个文盲,根本应付不了复杂的治国问题。

    “贤君”尚且如此,国家又怎么可能长治久安?

    要想在五代乱世出人头地,武力值比满腹经纶更重要,会打仗比会读书更吃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4-02-04五代十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gfx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