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露筠
说话是一般人最普通的能力,不管是平时的聊天,还是讨论,或者会议,都离不开说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态度、观点等,但是会说话,说话好、有效果却不是那么容易。
瑞.达利欧在《原则》中对主持会议时把握好对话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a.明确会议的主持人和会议的服务对象。
b.表述要清晰准确,以免造成困惑。
c.根据目标和优先次序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沟通方式。
d.主持讨论时要果断、开明。
e.在不同层面的讨论对话中穿梭对照。
f.谨防“跑题”。
g.坚持对话的逻辑性。
h.注意不要因集体决策而丧失个人责任。
i.运用两分钟法则避免持续被别人打断。
j.当心讲起话来不容置疑的“快嘴王”。
k.让对话善始善终。
这11条建议,提示讲话者要从主题、目标、顺序、态度、逻辑、方法、原则等多方面进行考量。我们可以对照这些,来看看自己平时的讲话,有没有觉察和受用的地方。
比方说,C建议中的沟通方式这一条,有时会议要求大家发言,大家沉默寡言,无人应声,如果没有备用方案就会遭遇冷场,影响效果。换个场景看,有时家人一起讨论过节计划或者旅行计划,开放式征求大家建议,但是也要有主持人或决策人果断平衡分歧,这就是d建议的作用,因为这个讨论是需要结果的,不能一味开放却达不成目标。
又如,我们讨论是否组织学生参加校外一个学科比赛,老师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利弊后,最后不管怎样要有一个结果。结果主持人决定,“不要强迫参加”,一个老师问,那对参赛学生有什么奖励吗?主持人说,等比完赛再看。这样的谈话结果,一是与上面的b和K建议冲突,让老师们没有积极性去做这件事或者不知道怎么做。如果让我再加一条,就是要清晰表达谈话问题,正向表达谈话结果和态度。
举个例子,小万和朋友聊天,聊起买房,小万说自己又看上邻近小区一套房,钱不够,得贷款,朋友认为这很正常。如果小万直接表达想借多少钱,借多长时间,自己力所能及会考虑。但是小万没说,心想自己那点钱也接济不了多少。没想到,小万后来责怪朋友关键时刻不帮忙,不够意思。其实,人和人大不同,矛盾或问题一般有两个主要原因:“简单的误解和根本上存在分歧”。所以沟通、核实、同步是说话时求同存异的重要工具。
比方说,有人说话速度比较快,滔滔不绝,听话的人有时来不及反应和应答,使那些讲话慢的人听起来疲惫,失去兴趣。最重要的是,讲话是想让别人听懂,讲清楚是主要目标。就像有的老师上课满堂灌,没有互动,学生注意力不能持续,老师不知道多少学生学会了,学生抓不住老师的要点,这并不少见。当然,面对很多学生,神仙老师也不可能让全班所有学生都学会自己所讲的内容,毕竟学生的内驱力很重要,但是至少老师可以停下来听听学生的反馈,看看自己哪点没讲清楚。如果是平时聊天,我们可以说“我希望你慢点说,好让我明白你的意思”,有什么疑惑可以清楚地提问出来。提问是一种谈话能力。
说话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彼此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有效果才是重要的。朱自清在《说话》一文中说:中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也就是说,说话追求的境界是:说得少,说得好。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