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学哲学,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恐怕争论不是一两天了。
源于大家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它。
中国魏晋年间,士大夫之间形成了一种风气,即“清谈”。
除去政治因素。清谈就是对玄学、形而上之类的东西两个人来回扯皮、抬杠。
当然,我说得难听了一点。
但是,“清谈之风”基本对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没有多大兴趣,谁要是扯了俗事,谁会被判定为不入流。
现在看起来,这种风气,直到今天,仍蔓延不止。
互联网上,到处可见“齐泽克是这样解构的…”“康德的三大批判…”“尼采的奴隶道德告诉了……”
等等等等。
当然绝对不是说其中的一些朋友、一些言论,说得不好,说得不对。实际上,有很多精彩的、鞭辟入里的、深刻的观点和见解,你可以从平时生活里见不到的网络平台上看到这样精彩的言论,结识有这样那样的确有独到观点的高手和朋友,这当然是不亦乐乎!
但是,“清谈”的现象,和来回扯皮、攻讦的风气,盛行不止!
用一种词藻代替另外一种词藻,用一种逻辑谩骂另外一种逻辑…这,屡见不鲜。
这,比之魏晋那套“清谈”,有过之,无不及。
02、
事实上,哲学是反映生活的。
只不过是深刻的生活、生活的深刻。
没有哪种哲学可以彻底脱离人生,空中造阁。
魏晋时期,“清谈”的多是士大夫,或者不食糟糠之人。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哲学”使他们脱离了劳动,不用考虑生存。
恰恰相反,是他们的生存问题已有保障,才能在肚子填饱的基础之上,去谈那一套玄学。
本质上,还是“生存”决定了哲学;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试想彼时,除了“清谈”的士大夫外,更多的百姓都在忙着辛勤劳作,为生存奔波。你说,谁能在自己和家人还饿得两眼昏花的时候,去跟你扯道德经的第五章最后一个字,究竟是何用意。
究其原因。你吃饱了,才有余力去研究脑袋里那点事。
今天的人,吃饱肚子应该已经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那种“连饭都没得吃,哪有精力去思考”的情况,已经极为罕见。
当然,我说的是真正的吃不饱肚子,饥一顿、饱一顿。你可别说“我现在欠银行二十万”,或者“连辆车都买不起”,怎么可能考虑哲学。
人,只要有了基本的生存,就开始了思考的义务,这是人这种事物的属性而决定的。
下面,我们就不谈“吃不饱肚子”的情况,而说,即使在填饱肚子的情况下,哲学也依然有“富足”和“饥饿”之分。
什么是“富足”和“饥饿”?我们来说说尼采。
03、
有很多人对尼采是厌恶的。不止普通人,就连哲学家队伍里,也有不少人对尼采驳斥和否定。
如果你看过罗素编写的《西方哲学史》,那么你一定会对里面关于尼采的章节而感到“记忆深刻”。
我来帮你捋一捋罗素都是怎么“阴”尼采的。
下面是原话:
“在哲学家当中,尼采恬不知耻地站在少数人一边…”
“尼采这个人,只有全能的神才能够制止他半途插话…”
“我厌恶尼采,因为他喜欢冥想痛苦,把自负升格为一种义务。”
“尼采的门徒已经有了一段得意的时期,但我们可以希望这个时期即将迅速地趋于结束。”
“十个妇女里,有九个能夺掉尼采手里的鞭子。”
“尼采清楚这点,所以他躲开了妇女,而用冷言恶语来抚慰他受创的虚荣心。”
“他在本体论或认识论方面没创造任何新的专门理论。”
………
你能看到,除了我列举的最后这段话有待再商榷以外,其他的,全部是罗素的愤恨。
或者说“愤恨”不恰当的话,那可以说:罗素对于尼采的评价,全部都含有他个人的强烈的主观色彩。
不过好在罗素比较诚实,他坦白了这一点:
“我反对尼采哲学的根本理由,不在于诉诸事实,而在于诉诸感情。”
真是够诚实!
不过罗素也的确和尼采构成了相对鲜明的对比。在这里,周国平老师在他的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里,有一句话说得好。
他提到了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对尼采的讽刺和揶揄,然后他说,“这是资产阶级营垒中心理比较健康的一位思想家的看法,可供我们参考。”
你看,这句话就说得很巧妙,点到了点子上。
为什么这么说呢?
04、
因为罗素和尼采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罗素“心理健康”,一生荣耀无数,结过四次婚,还拥有绯闻情史若干。
而尼采呢,一生单身,凄楚孤伶,人生惨淡,命运无比坎坷。
罗素把妹的技巧,应该按照史料推断来说,属于上乘功力;而尼采面对姑娘,半天说不到点子上,讨不了女孩子的欢心,38岁一把年纪了也没搞定一个21岁的小姑娘莎乐美,以至于打了一辈子光棍。
究其原因,尼采存在复杂的“精神疾病”、缠人的“心理症状”。他和罗素从根本气质到心理内貌,完全是两类人。
这个话题说起来就复杂了。尼采从小的环境、先天的身体,导致他的忧郁、内向、敏感,就不是一个可能在任何方面存在“社交牛逼症”的人。
他的愤怒、他的思想、他的力量,都化在了他对于生命的思考上,化进了他的诗和他的著作里。
如果不看尼采的著作,光瞅表面,你是看不出这个人身上存在那么大的力量的。
而罗素呢,或许没有哲学,他也可能是位浪子。
所以,这不仅仅是两种性格的对立、两种精神面貌的对立,也是两种人生的对立、两种哲学的对立。
罗素,属于“富足哲学”,哲学于他而言,是在解决了马斯洛前几个基本需要之外,给生命锦上添花、实现个人价值和自由的手段。
而尼采呢,属于“饥饿哲学”。哲学于他而言,不止是茶余饭后的闲情逸致。更是,一种对于人生的补缺和对命运的反击。尼采恰恰是太痛苦了,所以他必须,需要哲学。
而罗素可能离了哲学还能活,尼采如果离了哲学,就只有死了。
这里可能会有人说,尼采最后不是疯了么,这是不是证明他的哲学有问题?不然的话,他怎么会“疯”。
抱歉,这又是另外一个复杂的问题了。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谈过,这里不再赘述了,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深入讨论这件事。
05、
所以,在“富足”和“饥饿”、“闲情逸致”和“生死攸关”、“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当中,选择哪种哲学,哪种哲学是适合你的,需要好好考量。
当然,“生死攸关”和“闲情逸致”这是两种极为极端的对立,在事实中,也不可能有这么非黑即白的选择。大多数的情况,是在两种对立的极端的区间里。
在这个区间里,可能诞生无数种的哲学和人生。
而你,属于哪种,需要哪种,这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了。
这篇文章仅仅只是给你提供一个参考。希望对你有价值。欢迎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