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
作者:法齐娅·库非
字数:16.7万
用时:10小时40分
推荐理由一:信念的力量
这本书充分向我们展示了信仰的力量——“信仰超越了死亡,岁月沉淀了从容,人生才绽放出最夺目的光彩。”
作者法齐娅·库非是阿富汗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阿富汗是一夫多妻制,作者的母亲是他父亲的第二个妻子,作者是她母亲最后一个孩子,却是家里第19个孩子,因重男轻女,她出生后,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怎么拯救母亲身上了,作者被裹进一个棉布襁褓里,放到屋外炽热的太阳地烘烤。她差不多被放在太阳地里哭了整整一天,嗓子都哭哑了,却没有一个来看她。她的脸被太阳灼伤得很严重,这样一个不受欢迎的小女婴,是如何成长为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员呢?是信念,是她要拯救身处战争水深火热中的命运悲惨的阿富汗人民的信念,让她不顾死亡的威胁也要去上学,不顾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救自己的亲人,不顾竞选者打压、嘲笑、甚至在各处埋下炸弹只为她死,也要勇敢地参加竞选......坚定的信念,让作者很勇敢,珍惜生命,却无惧死亡,硬生生趟出一条拯救苍生之路!
推荐理由二:改写命运的奇迹
作者清晰地记得她的嫂子嫁到她家时仅12岁的年龄,而这却是阿富汗女人的生活和命运,她认为这是一种文化阴谋,将阿富汗女人们束缚在沉默中,没人提出非议,没人敢于反抗,她却敢于向社会传统发起挑战,敢于挣脱这种束缚。 在7岁时,她勇敢地问她的母亲能不能上学,母亲同意她去上学,在学校她专心学习,不久就在班里排到了第一第二;而且在高中时,她像其他上学女孩一样,剪短了头发;通过电视,她认识了玛格丽特 · 撒切尔和英迪拉 · 甘地,这两人便成了她心目中的政治英雄。搬到喀布尔后,她享受着连做梦都不曾梦到的自由,和朋友们交流着诗歌与文学。在女性穿着上,她勇敢地希望女性拥有穿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衣服的权利,当塔利班政府立法规定妇女必须穿蒙面长袍时,她非常不满。在阿富汗政局很混乱时,她还在一次次走上危险的大街,去上英语课。她听闻了塔利班强奸、射杀哈拉扎女子的情景,内心萌生出要改变罪恶现实的念头。这也为她后来进入政坛打下了基础。后来她丈夫多次被塔利班抓去,她也多次想办法营救;她帮助哥哥寻找躲藏地;她和丈夫前往不被塔利班政府控制的地方;她多次到落后的地区,去关注人们的生活;当塔利班政府倒台,阿富汗政局渐渐稳定一些后,她不辞辛苦跑到全国各地,为自己拉票......渐渐地,她的名声越来越大,帮助她的人越来越多, 她终于成为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员 。她敢于向压迫和歧视说不,敢于向恶势力说不,敢于向命运说不,才创造了改写命运的奇迹。
推荐理由三:伟大的母爱
法齐娅·库非的母亲,生下她后,从危险中被拯救,她才把女儿抱在怀中,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让她的小女儿受一点点伤害。这位母亲真是这样做的:女儿7岁时,当家人都反对时,她同意女儿去上学,在那个只有男孩子才能上学的风气中,母亲的支持,拯救了法齐娅·库非;当母亲偷偷给她一颗巧克利时,哥哥反对,对母亲来说也没用;父亲被游击队枪杀后,母亲不想冒失去孩子的风险,拒绝了所有追求者;父亲遇害没几天,凶手头目回来找我们,当我们被追杀,我因年幼成为累赘时,母亲把她抱在肩上,牢牢地抱着她逃命;当知道自己的孩子穆基姆已被人暗杀后,母亲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险,跑到郊外坐在儿子的坟头哭;当作者冒着生命之危去学英语时,母亲时常穿着蒙面长袍,在公寓楼下为她放哨,等候她回去,作者这样说:“只要我能去学校,母亲就算把自己的头置于机关枪下都在所不惜。”当母亲身体每况愈下时,她告诉作者她喜欢哈米德,她希望作者的婚姻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母亲成就了法齐娅·库非,是伟大的母爱让作者能信心坚定地与危险抗争着。
当然,作者也是一位好母亲,这本书里的17封写给两个女儿的信,那句句叮咛,那谆谆教诲,都是爱的体现。
这本书里还有阿富汗从1975年到2010年的动荡的历史,有在为恶猖獗的环境中,那一份份勇敢的善,还有好多震撼人心的句子......这是一本励志的书,绝不同于心灵鸡汤,是让人顿悟、猛醒的“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