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

作者: 乔欣可 | 来源:发表于2019-12-09 07:32 被阅读0次

    2003年秋天,我上初一。

    初中开学的第一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是让人很舒服的那种毛毛雨,不需要打伞,也不需要刻意躲避。我的妈妈带着我走到一位男子身边跟我介绍到,“这就是你的班主任王老师”。然后又对这位男子说,“存万,以后闺女就交给你了”。

    我细细的打量着我的这位班主任,他很年轻,也很干练,戴着眼镜,微笑的看着我。我不由得微微低头,脸“唰”的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好半天憋出四个字,“王老师好”。

    王老师虽然很年轻,但是我们这一届学生已经是他带的第四届了。可以说他已经有将近十年的班主任经验了。并且他带出来的上一届毕业班有六名同学考住了忻州一中,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所以作为教师子弟的我,被我的妈妈义不容辞的送到了王老师班里。

    王老师是语文教师。在他的第一堂课中,我就感受到他在教学方面的与众不同。他说话精炼,表达思路清晰明确,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王老师的课很自主,它很符合我们现在对于课堂和教学的要求。现在的我们费尽心力想要的课堂氛围和课堂形式,王老师早在十五年前就做到了。他上课,从来不像其他老师一样满堂灌,每一节课,我们都能够相对轻松的完成课时目标。

    我时常记得,王老师经常会在上课开始时跟我们说,“我们这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然后整个课堂便是不断引导我们,启发我们,让我们自己思考,讨论,总结,最后解决在课堂开始提出的问题。然后会很轻松的,面带微笑的对大家说,“好了,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当时的我不懂老师这样的教学方法,直到自己当了老师以后,才知道,一堂好的课,就是要求老师少说,学生多说,多思考。好课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引导式教学。与传统课堂相比较,引导式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而王老师上课的方式,恰恰如此。

    在教学中,王老师有一套自己办法。他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有摘抄本和日记本。摘抄本是要求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把看到的一些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摘抄下来,从而提高自己阅读和写作的水平。而写日记一是为了练笔,二来作为班主任,王老师通过批阅日记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以便及时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当时其他班级也有语文老师要求记日记,但是只有我们王老师是三年如一日的收日记本,批改日记。如今我翻开那一摞摞的日记本,都是王老师密密麻麻的教导和鼓励。王老师对于批改作文的方式也很特别。每一本作文本皮上都是没有名字的,每个人写完一篇作文后都要备注自己的名字,集体收起来再随机发下去,进行作文互批,批改完后再备注批改者的名字,自己再写下一篇作文。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每一本作文本上都会有不同的同学写的作文和批语,大家便于互相阅读和互相学习。但这并不表示王老师就偷懒了,他会在学生批阅完每本作文之后再重新批一次,如果有问题,他还是会指出来。长此以往,我们班同学们写作和批阅的水平都提高的很快,而且对作文课也越来越感兴趣。

    王老师非常注重阅读和写作,他的课堂着重点都放在阅读上。大量阅读是基础教育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阅读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尤其是中学生。社会在不断进步,如果我们只把语文局限在学校课本的狭小阅读范围,就不会有开阔的视野。只有通过各种课外阅读,才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获得对知识的新的理解和感悟。王老师鼓励我们大量阅读课外杂志,名著,报纸,新闻等等一切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字,并且每个寒暑假都要求我们读两本中外名著,每读一本书都要有相应的摘抄和读后感。

    因为王老师的课堂重点在阅读上,所以课本上一些基础的字词拼音他几乎不在课堂上做讲解。刚上初中的时候,我还不太习惯这种模式,老师不讲字词,我也不查,不记。突然有一天上课,王老师进了教室便让大家把课本都合起来,每个人拿出一张纸写上自己名字,然后听写了第一单元的重点生字和拼音,最后收了起来。可想而知我写的多么糟糕,大多数生字都是用拼音代替的。后来老师发那张纸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他用慢吞吞而又铿锵有力的语气叫了我的名字“乔——欣——可”。我磨磨蹭蹭走上讲台,吓得出了一身的冷汗。他当时对我说了什么我大概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但是那个凌厉的眼神我却忘不了。往日里的微笑也不复存在了,他严厉的盯着我,用手板拨拉开我五指紧紧攥着的拳头,噼里啪啦就是一顿打。那是我第一次挨王老师的手板。还有一次印象很深刻的挨打是王老师把我叫上讲台让我在黑板上默写唐宋八大家,我丢了一个“欧阳修”,他弹了我几个脑瓜嘣儿,生疼生疼的。

    后来我才慢慢体会到,像字词这些基础的知识,作为学生自己也能够在课堂之外得到解决,老师只要经常督促就可以。王老师只是想把更多宝贵的课堂时间留在难以掌握的更深层次方面。我的语文成绩一直都不错,尤其阅读和作文一般都能取得相对较高的分数。我认为这离不开王老师给我们养成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逐渐形成的文学素养,这足以让我们终身受益。王老师经常开玩笑的说我们把他的语文课当成“橡皮课”,可松可紧,不像对待其他科目一样每一堂课都把神经绷得紧紧的。我承认我确实是把语文课当成所谓的“橡皮课”了,在我的认知当中,语文课不像数理化那样上的让我脑瓜疼,它是调剂学习的良药,因为我们的语文课总是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度过。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寓教于乐”,正是这个样子。

    我们上初中的时候教室里还没有多媒体,可以说是很原始的上课方式。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却并不单调,课堂形式多样化,王老师总是能在进教室后带给我们惊喜,作为学生,我们几乎猜不透摸不清他上课的套路。在讲《皇帝的新装》时,他给我们用录音机放了整篇课文的朗读,让我们闭着眼睛用心灵去感受,去揣摩,去斟酌每一个句子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他特别注重朗读课文。经常要求我们有感情的并且分角色朗读课文。我们非常喜欢这种读课文方式。每个学习小组成员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再分别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课文角色感情不到位的时候,王老师总是亲自指导,跟学生一起揣摩讨论,直到大家能够很好的把握人物的设定。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每一次都会对课文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最终达到对课文新高度的认识。

    在我工作之后,我也和同学们讨论过王老师的教学方法。我们一致认为在当时,王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是十分先进的了,就是放到现在,也并不觉得过时。我们都非常喜欢上王老师的课,也很喜欢王老师的性格和做事方法。我记得每次考试后王老师总是叫学生们去办公室进行批评或者鼓励。后来聚会时好友说过,“当时感觉被王老师叫去办公室好幸福”。大家都很认同这句话,这也许是一种说不清的人格魅力吧。

    如今,每当在校园里听到那首《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的前奏时,我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起2004年那个春天,我们迎着五月的光辉,合唱青年节的第一首歌。那天下午阳光正好,操场上站着齐刷刷的穿着白衬衫的少年少女扬着他们稚嫩的脸庞,坚定有力的唱着他们的青春年少。而老师你,听到歌声会不会也同样记起那群少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老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gmm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