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屋顶的巴黎》
【著】扫舍
金城出版社2014年2月版
阅读感受的个性化很强,原本这书本对我来说就像在看别人经历的生活,虽然我知道这些对作者来说很重要,但对我来说还是很遥远。直到第四部分出现了诺冬这位法语作家,让我一下子对这本书感兴趣起来,随后我还摘录了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些书和电影,列入了待看清单中。
每本书对不同的读者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时间阅读效果也会不同。在看到介绍诺冬的文章时,正好在那之前几天,看到诺冬因《最初的血液》获得瑞南多文学奖(Prix Renaudot),而我在今年年初第一次知道了诺冬,并看了她的《午后四点》。
诺冬在中文世界中并不是那么有名,尽管她小时候随父母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我也是因为一位法语专业的朋友推荐从而知道了她。她的文字的确很有特点,小说切入的视角也很独特,一本《午后四点》看完之后内心还是留着很多的震惊,在她之前我从没在这个角度思考过人性。
回到扫舍的这本书,关于诺冬的三条线索在这里汇合,让我一下子对这本书产生了好感。写法国的书很多,写在法国生活的书也很多。但说实话,如果无法与文章中的生活产生共鸣,其实看着还挺无聊的,主要是不感兴趣。写法国文学的书也是,对19世纪法国文学高峰的介绍比较多,但对现代作家的介绍就比较少。有可能是因为语言的原因,布克奖的小说感觉比龚古尔奖的小说在中文世界更为畅销。
即便是介绍到现代法语作家,如果不是先前看过诺冬的书,也不会有那么深的感触,甚至如果不是前些日子诺冬得奖的新闻,可能我对这位法语作家的兴趣也不会再次燃起。阅读文学有时就像需要机缘一样,某个时刻你就是想拿起这本书来看,而大多数时候放在你面前很久也不会想打开。
一直觉得这类杂文集的书,就是对自己过往积累的一种回顾,以及找到一些新乐趣。比如我看过了诺冬的书,那在这里就想看看作者对她的思想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比如里面有一篇文章提到了兰波,顺便还提到了小李子演他的电影《心之全蚀》,那我就找机会去看看。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明显感到自己的偏好,有些内容也挺好的文章,但因为兴趣不至,翻翻也就过了。
因为诺冬让我对这本书的好感提了几个级别,同时我也意识到,对某件事某个人产生兴趣,天时地利同样地重要。闭上这本书后,我计划再去读几本诺冬的书,不是因为她刚获奖,而是在这个时刻又提醒我她不一样的存在,重新燃起了我对她的兴趣。
但本书涉及法文的排版实在不敢恭维,应该都没有用法语输入法来编辑,看着十分变扭,甚至《圣诞快乐》这部电影名字的法文都写错了。这些对于一本再版的书来说应该是可以避免的,这些排版上的硬伤至少拉低了对这本书一个级别的好感度,略微可惜。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