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他要出发回去老家奶奶那边,也许一个星期后才会回来这边。这件事几天前他就在微信里第一时间跟我说过。得知消息后的第一反应是慌乱——先天的悲观倾向和经期消极情绪的作祟——他要离开我一段时间,我要独自留在这座陌生城市和这个空荡的房间,自我消化一夜又一夜思念和惶恐带来的情绪煎熬。
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方式的时候,我很容易陷入对未知的恐慌,会放任自己在孤独空间里将脑中的负面情绪不断地,不断地放大,放大,并伴随一场,又一场的哭泣,以流尽眼泪后的疲累来交换表象的平静。中途昏睡了几个小时。醒来就给自己寻摸些事儿干——看会儿电视、喝水、在厨房弄些东西给自己吃等等。接着在某个时刻,先前那种抑制不住的背上恐慌猝不及防再次席卷而来,对我的思绪进行又一轮的吞噬,直到再次困乏……如此反复折腾。

经期最折磨人的几天过后,情绪起伏开始减弱,消极的思维方式渐渐被抑制。昨晚十一点左右他从这间屋子离开,回自己家。我在一天的阅读和饱满的日常中保持着平静。
睡前再次阅读那本书时,忽而想到:爱人即将远行时,应当戒掉总是不自觉关注自己内心缺失与安抚的习惯,要更多地关注对方在这趟旅程中是否会平安、顺利、有趣,这才是牵挂的真意啊!

想起朋友曾在电话里问我,他即将去上学,身边会涌入围绕各种陌生的女孩儿,会面对诸多诱惑,难道不担心吗?当时我的回答也是一贯的悲观:他若心里真的有了别人,那与我就再无关联,不需要挽回或悔恨,要做的就是离开,彻底离开,要么重新上路,要么寻找另一个落脚的地方。此刻觉悟,对于进入新环境的他,我更在意他在接下来的人生阶段里是否会有有趣的、有益的青春行旅,而非一味关注自己的情感需求会不会一如既往得到满足。
人有时的矛盾点就在这里,面对伴侣时,表面上注意力都集中在对方身上,却总是容易忽略对对方内心的关注,似乎大多数时候都在将自己的幻想投射于一段情感中,不自觉就会把自己理想中的情感关系状态作为一个标准,一旦对方因为专注于他(她)自身而忽略自己时,便把这种情有可原的“忽略”当作不够爱自己的指控。
然而,每一个个体都需要花费精力与时间关注自身,同时也要用真诚的、细致的心去关注对方的处境。只有在彼此融合的世界里各自成长,这份尘世间的短暂结伴才有一点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