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恨你。你死了才好。”
在毛姆的著作《人性的枷锁》中,九岁失去双亲的菲利普来到伯父伯母家中。
一次午休时,自私虚伪的伯父因为一点小事迁怒菲利普,责骂他,侮辱他。
内心委屈愤怒的菲利普认为善良的伯母和伯父沆瀣一气,于是对她大喊:
“我恨你,你死了才好。”
终身未育的伯母听后非常伤心。她没有孩子,菲利普能来做她的孩子她是非常欣慰的。
她怜悯孩子九岁就失去双亲的遭遇,非常想做一个好母亲。
但她没有做过母亲,对待菲利普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如何与孩子互动。
孩子如今喊出让她去死的诛心之语,伯母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菲利普看伯母哭得如此伤心,也心生愧疚,默默走到伯母身边亲了亲她。这是他第一次主动亲她。
然而此后伯母流下的泪水却是幸福泪水了,因为她感觉他们之间的陌生感已经消失了。
“现在她以一种全新的爱来爱着他,因为这孩子让她承受了痛苦。”
看到这句话,颇受震动。
01
曾经的一位同事生了孩子后母乳喂养。孩子每晚两三次夜奶。
孩子吃奶后心满意足地睡去,她却再难睡着。经常睁着眼睛看天一点点亮起来。
由于睡眠不足,她精神萎靡,黑眼圈严重,但为了孩子,她硬是坚持到孩子满了一周岁才断奶。
她不会抱怨孩子太闹腾,为这个小家伙吃了那么多的苦,爱还来不及,怎么会怨呢?
02
另一个同事的孩子小时候是个天使宝宝,不哭不闹,吃得好、睡得好、长得高,几乎不用操心。
但他现在皮得却让妈妈操碎了心。
作业不吼不写;
稍微盯得松了,作业写成鬼画符;
出去像个闷葫芦,在家和妈妈争论该不该看电视,该不该打游戏时像个神辩手;
不该吃的零食、冷饮念念不忘;老母亲烟熏火燎辛辛苦苦做出的菜一口不尝;
成天十万个为什么附体:
让他多看会书,多学会习,“为什么?”
培养责任感,让他洗洗碗,拖拖地,“为什么?”
有时真是一口老血憋在胸口,上不来下不去,只能默念“我生的,我生的,儿孙自有儿孙福”续命。
母慈子孝、其乐融融固然很好,但不免多了丝仙气,少了些烟火气,凡人难以企及。
吵吵闹闹,哭哭笑笑才是大多数家庭的日常。
爱是付出,爱是苦乐参半。
母亲只有承受痛苦,与孩子之间的爱才会发生质的变化。
母亲经历十月怀胎的辛苦、经历生产的痛苦,孩子才会来到世间;
母亲看过无数夜晚零点、一点、两点、三点、四点的星光,孩子才能慢慢开始走路,开始牙牙学语;
母亲经历无数的爱之深,责之切,苦口婆心,谆谆教导,经历孩子的抱怨、反抗、冲突、叛逆,才能把孩子抚养成人。
母亲经历鸡飞狗跳、一地鸡毛的养儿日常,亲子之间的感情才会更深,彼此之间的羁绊才会更深。
这种羁绊深入我们的肌肤、骨血,将我们牢牢绑在一起,使我们成为彼此生命中的至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