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看《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的时候,成都难得地出了太阳。会读它,纯粹只是因为知道同名音乐剧,毫无准备地就去看了。
在此之前,需要对阅读人的所处阶段进行大致说明:对人生所做的安排不知对错的阶段。另外,阅读完后依然处于这样的状态,只是开始了久别的思考过程。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写读后感对我而言成为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同于小时候读一点就能领会很多东西,在不停长大的这个阶段,对外界事物的触手好像也在不断减少。细想来,能被震撼到的时刻比起幼时大幅度减少。这就好像查理,在他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他觉得任何人的举动都是善意的。而当他逐渐学习到更多,世界对他而言却变成了怪物。
最开始读的时候,我以为我下载的版本出了问题,错别字太多。阅读的过程是坐在公交车上开始的。下午三点,没什么人,阳光很好,我头抵着窗户,心里没什么迫切想要的阅读的想法,只是因为手机快没电,不敢做别的什么事情。我维持这样的退化已经很久了,我上一次对着电脑屏幕打不出任何字几乎就是昨天。
但天气好不好其实不太重要,因为读了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得下车了,但我的心里并不因为这天气而雀跃。
从一开始作者就毫不掩饰地预告了悲剧结局,他在查理不断变好的这个过程中,不停告诉你“这是一个未知好坏的实验”。人类对智慧的渴求不正在于想要消灭掉“未知”所带来的恐惧吗?
查理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这与他后面退化速度惊人也是吻合的。此时,我不得不想起最开始的时候面包店的芳妮的那个观点:当你以非正常的速度获得不是上帝创造的才能的时候,你其实是有罪的。
查理的成长其实对他自身而言是极其适应的,无法接受的是他身边的人。人大概都是无法接受一夜之间,原来你饱含同情对待的人突然就变成了怜悯你的人。大多数人都对处在被同情者这个身份满怀敌意。同时,处在同情者身份时他们甘之如饴且引以为豪。就如同最开始,人人都觉得查理是个傻子,他们以此取乐,他们觉得“我并没有欺负你,我只是就你是一个傻子这点汲取点快乐”这种观点毫无错误。就好像查理不通人性的时候,他看着那些因为他的视频而哄笑的教授们感到不解。如果一个人给予什么就应当得到点什么,“无私”这个词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大概是道貌岸然者发明的吧。
但无能为力的是,这是正常人的共同认知。没有人能够站在道德层面批判他人。
而查理,他就好像阿尔吉侬的双生子。人们认为自己赋予了阿尔吉侬超人的智慧,自己就理所当然是造物主。尼玛教授的眼里,查理和阿尔吉侬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只是他追求智慧高位的产物。廉价,却又富有使用价值。
我无法探讨“人性本善恶”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不确定。如果你认为“人性本恶”,那么又怎么解释查理在蒙昧时期对于“单纯”的绝对表现。相反,如果你认为“人性本善”,那为什么在拥有了智慧以后,人人都会有那么多不完美的瑕疵。如果欲望的产生,不依附于人性的变化,而依附于智慧,那么人类对智慧追求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善良和智慧到底谁才是更重的那一方呢?
查理的结局虽然没有说,但阿尔吉侬的结局却说明了一些。人们自作主张判定黑暗,用虚幻而美好的泡影诱惑强行将人拉进所谓的光明,却不管这样的光明会否灼伤眼睛。他们只是努力将人举起,对其他人的说“你瞧,我把他带进了光明”,这之后再将人狠狠摔回黑暗,不管不顾。
在查理也忘记之后,大概没有人再会给阿尔吉侬献上花束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