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内容是第7章《金德的老品种》和第8章《南丫豁的柴胡》。
在这两章里,从容小主和李彦国老师用轻快的笔触介绍了金德的老品种,还有南丫豁柴胡的栽种情况,轻快的背后却是热爱土地的人们的责任与担当,在这些人群中有农业局局长贺献林,有一辈子扎根于土地的老农民李彦国老师。
读了这两篇文章之后,我最大的感触有两个,很想与大家分享。
第一,细节描写对文章非常重要。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对于文章的升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摘录一些关于细节描写的内容。
“那一天刚下罢大雨,山路泥泞也的确是不好走。李彦国跟在贺局长后面看到他鞋上裤子上的泥巴,李彦国的情感本能的调了出来。
跟在一个满腿泥巴的50多岁的老官员身后,肚里像喝了酸饭,翻翻腾腾不平静。
李彦国在贺局长身后,审视他头上苍白的短发,稀稀疏疏的头发间,头顶的皮肤看得清清楚楚,头皮上流淌着湿淋淋的热汗珠。
从东部山上下来走到沟底,李彦国有点瘫软了,一屁股坐到了石圪节上,贺局也来坐,像猛然绊倒一样坐下来,震得一颗汗珠,滴答一下掉落在石头上,留下指肚那么大一片湿印。”
看了这几段细节描写,我内心涌动的是无尽的感激,感慨,感动,尤其是他对贺局长头发的描写,更是出神入化,也让人的心更无法平静下来。“苍白的短发““稀稀疏疏”“头顶的皮肤”,李彦国老师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到位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接近老年、头发掉的差不多、头顶光秃秃的贺局长,本来可以坐在办公室里享清福,但是他却奔波在太行山的群山峻岭间,为太行山下王金庄的农业发展做最大的努力,这样的领导干部才是真正的领导干部,就如文章里的评价,“什么叫真正的农业局局长,贺献林就是中国真正的农业局局长的典范,亲自到田间地头调研,理论和实践齐头并进。这比单纯坐在办公室里听报告、瞎指挥,只搞理论研究的领导更具有说服力,在这一点上,李彦国和农民们服气。”
再看这一段,“贺献林局长看着眼前比自己大了几岁的老哥哥,暖暖的微笑已经又回到了脸上,他擦了一把汗,把手放在大腿上,轻轻按了几下,腿部的酸痛提醒着他自己也不年轻了,可是抬起头看到眼前的绵绵石堰,一种新的力量又在内心生腾而出。”这里面几个关于动作的描写,动词用的惟妙惟肖,“擦”“放”“按”“抬起头”,连续的动作,细致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年纪不再年轻的农业局局长,体力已经大不如前的农业局局长,依旧奔走在太行山的村村落落,依旧与年轻人一样翻山越岭,这里的动力何在?动力就在于他心里装着农民,心里装着土地,心里装着我们的国家。从贺献林局长身上,我看到了实干家的身影,感受到一种实实在在的力量,也让我想到了一首歌《你是谁》
泥巴裹满裤腿
汗水湿透衣背
我不知道你是谁
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为了秋的收获
为了春回大雁归。”
这首歌歌颂的是“九八抗洪”的英雄,其实歌颂的也是贺献林这样的深入群众,扎根基层的领导干部。
这样的细节描写,让人无比感动,也让整个文章有了灵魂,这是文字的魅力,这是细节的魅力。
二、文章中关于创新的做法给我很大启示,有创新才有发展。
在第8章中有这样的表述。“南丫豁山高地瘠,粮食产量不宜提高,但很适合种柴胡,这就是学会改变,从事物优势的结果快递变优势,不善于思考的人是无法改变的。”“2016年是谷茬,锄过二遍地。他在地里播撒了柴胡,第2年清明花椒树发芽时遭遇一场霜冻,椒花全部冻坏,但柴胡除了耐旱抗风还耐寒,他的柴胡长得真好,不多日开了花,黄灿灿的长得十分旺相。”
李彦国老师,就是敢于在困境中求变化的人,或者说他就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大多数庄稼人都是别人种什么我种什么,有一种从众心理,但李彦国老师不一样,他另辟蹊径,改种柴胡,从表面上看他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实质上他是第1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敢于去尝试,敢于去创新。
他的勇于创新,引来了贺谢林局长。让王金庄的柴胡走出了太行山,走向了世界。
他的勇于创新也给我们以思考,无论是写文,还是为人处事,还是生活,都不能循规蹈矩,而是勇于创新。例如写文章,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否则只能固步自封,在原地踏步。在这一点上,我深有感触,我就是一个极其守旧,不愿意创新的人,不喜欢变化,这种状态不仅体现在写作中,也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中。
以写文为例,最开始骐骥班班主任椰岛晓露在从容小主文学院提出“创意写作”的倡议,当时我根本不敢接茬,因为我知道我是个不善于创新的人。但在她的鼓励下,有一天我终于提笔了,没想到写起来后竟然一发不可收,现在已经写了15集,通过这件事,也让我明白,写作需要自己打开思路,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无限可能,而且要去走别人不敢走的路,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去写别人不敢写的文章,我们会发现别有洞天,自己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以上是我读《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第七八章节的启示,虽然只是小小的启示,但对我来说却意义非凡,因为我将在阅读中改变自己,重塑自己,找寻不一样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