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里之外的德国,有这样一个古老小镇-迪特福特,那里居住着一群传统地道的日尔曼人。
他们自称自己是中国人,只会说一些简单的中国话,却以“中文”为官方语言。
中国龙名扬于外国小城这座不足6千人的小城,自1928年以来,一直以“中国春节元素”为主题,以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举行盛大的节日庆祝活动,已有90多年历史。
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黎明时分,迪特福特小镇的孩子们,欢天喜地奔走在大街小巷,并敲锣打鼓地唤醒沉睡中的人们,自豪地宣布:“今天我们是地道的中国人了!”
也就是我们举国欢庆新春之际,他们也一样穿着具有中式特色、缤纷多彩的服装,纷纷出现在壮观的游行队伍里,即刻变身“巴伐利亚的中国人”。这里的年味丝毫不比中国差,庆祝派对的热情甚至超过了,德国本地的狂欢节。
他们穿着长袍马褂,戴着尖尖帽,男人都留着下垂的八字胡——这是他们想象中的中国人打扮。
不仅有放烟火、舞龙、舞狮,还有请财神、踩高跷是一门绝技,但也难不到这些高颜值的老外,看着孩子们是那个欢乐劲。
踩高跷是一门绝活,但却难不倒这些激情燃烧的老外每年选举一名“皇帝”,在游行集会上宣读《告臣民书》,并向上天祷告,愿接下来的这一年,自己的家园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对小镇居民们许下美好的祝福。就这样“巴伐利亚中国皇帝”在这里统治了60多年。
大家还一起共唱一首《巴伐利亚的中国人》的“国歌”。这首歌曲虽然有些词不达意,也没人完全听懂,但人们却激情澎湃,唱响整座小城。
每年的狂欢活动主题也不同,人们花尽心思,绞尽脑汁变着法子,只为庆典这几天,美美地过一把中国人的瘾。
为什么这些德国人如此喜欢中国?可惜连当地的史学研究者都说不出最确定的来历。
在多种说法中,最靠谱的推测是说,几百年前,中国商人来到了迪特福特小镇,带来了瓷器、丝绸、茶叶等,迪特福特人用当地的白银、手工艺品做为交换。那时起,迪特福特人就以能拥有一件华丽精美的中国物品而自豪,他们对中国着迷和崇拜,进而深深的爱上了中国。
另一种说法则更为浪漫,相传在中世纪时期,艾希施泰特主教派他的司库去迪特福特收税和征税。 当地居民为了逃避收税于是躲在城墙后面,收税官无可奈何,不得不无功而返。回去之后,收税官生气地告诉他的主教: “那群人似乎把自己当作中国人了,他们修了长城,躲在后面不出来!”主教将这件事传播开来,于是迪特福特的市民被挂上了“中国人”的绰号。
除了过春节,迪特福特小镇打着很深的“中国烙印”。他们崇尚中国的饮食文化,模仿用筷子吃饭,学中国北方人过年吃饺子,即使不用肉馅,用香肠、大洋蒜作馅料也吃得津津有味。
最引人瞩目的是,小镇的入口立着一块石碑,注明此地距离北京天安门广场距离7698千米。相信每一个来到此地的中国游客,看了这块石碑都会倍感亲切。
小镇上不少商店的橱窗里,展览着不少代表“中国元素”的折扇、筷子、斗笠、绸伞、玩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折扇上写着的所谓“中国文字”,完全是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杜撰出来的。
还有中国博物馆,有中文学校、有中医诊所和有中国文化展览,有中国太极和气功课程,有中德文化交流项目,还有中国旅游介绍等。时不时还会邀请来自中国友人品尝、看画、欣赏丝绣。
历史和故事深深嵌入了这座小镇,构成了独特的中国年的魅力。
这是德国一座帘见的,可以享受浓浓“中国年味”的小镇,也是春节消磨时光的最好的去处。
我一直和许多华人一样,无不被这个小城吸引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