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本书,源自一位朋友在读。
不过,我也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书了,甚至在此之前就已听过它的同名电影,但一直是无缘状态直到最近。呵,我们不经常这样么?对待一个事物看似耳熟能详了,但却未曾真正去认识它、了解它。
其实,这本书封面上的那句话就已相当吸引人了:为你,千!千!万!万!遍!
但要说这故事的主题,我还喜欢里面的那句——“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这句真的相当点题,一句话把整本书提炼了一遍。
嗯,没错,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小他一岁的仆人哈桑一起长大,喝着同一个奶娘的母乳长大,真可谓情同手足。可是,在他12岁那年的一场风筝比赛后,就在阿米尔的眼皮底下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他未能及时出来制止,他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然后逼走了哈桑。不久后战乱爆发,阿米尔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生活……可是,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所作所为。已经在美国定居的阿米尔与妻子幸福生活在一起,并且如愿成为了作家,但是他却一直良心不安,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阔别了二十多年的战乱纷争的故乡,渐渐地,他发现了一个更大的秘密。
从阿米尔自身来说。
我觉得一个人内心有种深层次的歉疚感是相当可怕的,心里有事压着怎么也畅快不起来。所以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做出令未来的自己后悔的事情,关键决策时我们可以设定这样一种假设:我今天这么做三五年后我会后悔吗?
阿米尔年少时虽然做了错事,但他良心尚在所以一直痛苦着,我觉得这是他人性的闪光点。为了让自己的下半生不在自己的歉疚里度过,所以才有了后面只身前往战乱地带、去救赎自己的心灵,那个时候,哈桑的孩子是不是他侄子或许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事这样的经历可以让自己内心更好过一些。目的地越是危险、被阿塞夫揍的越惨越像是得到了解脱。
所以啊,我觉得教育的意义应该是要培养出有良知、有悲悯之心的人,那样的人多了才能创造出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人啊年少无知犯过错事不要紧,但只要良知尚存、只要自己肯弥补,最终还是会有大圆满收场的,就这样,勿忘心安。
而哈桑呢。
哈桑绝对是一个悲剧的化身,简直可以说是一枚炮灰。
哈桑真的太单纯了,一心只想着为少爷出头、凡事从少爷角度出发,从没考虑过值不值得、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他的付出渐渐让阿米尔觉得心安理得,但又由于过多的付出而让阿米尔产生了歉疚感(当然阿米尔的歉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本人对哈桑做过的一些蠢事的伤害),这种感觉太过强烈了两个人的关系就真的不再单纯了、不平等了,社会关系的不平等我觉得没什么,人性光辉上的不对等才是真可怕(老爷和下人之间可以付出真感情,但道德高等和道德低下的两个人却很难真正交流、做朋友)。
所以呢,我们也要有意识的控制自己,别做过于哈桑式的付出,牺牲了自己,却不一定换得来自己所希望的结果。在我看来哈桑是毫不求回报的,他就是打心底的要去为阿米尔做那些事,但太过用力的付出反而让接受者难受,慢慢地两个人关系疏远、进而失去。友情和爱情都这样吧,一段关系要能长久走下去,两个人必须不分伯仲,一味的付出或者一味的被爱,都是不牢固的。
我认为,亲密关系里判定两人的关系是否牢固,一定要看两个人能否一起付出、一起做成一件件的事,不管事件本身的大小。因为共事的时候最能体现各自的价值观了,也能体现彼此处理分歧的能力。能把分歧化解掉的,基本也就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