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近代文化人写的书籍和文章,总有一种想要全文摘抄之感,仿佛随便看了一句,就说出了心灵深处的话。想了想,还是不要那么贪心,找到最共鸣的地方。
那个时候的文章,是字字斟酌。
一封信中第二段的内容:这里教我们功课的先生共有七个人,都很好,待我们很和蔼。但是教英文的一位周先生是河南人,他说的虽然是国语,我们却不容易听懂他的话。
上段段这段话,看起来很舒畅,都是在讲老师。严谨的文人可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这个但是用的不好。前面提到了老师们都很和蔼,你后面的但是,按照逻辑来说,应该就是这个老师不和蔼。而事实上,你并没有表达这个老师不和蔼的意思。
当一个句子里面,一个词用错了,倒也没什么大的影响,可能是内容表达的不清楚;如果一个段落的连接词用错了,可能导致整段话的意义表达不一样,这就是更严重的影响了。
说话,写文章,都应该谨慎用词,避免表错情,会错意。
那个时候的文章,是情深意切。
两个学生,共同写一封信,彼此更改,最终合成一篇,应该是一篇佳作了。
作为老师的枚叔和父亲在文章的结构上倒也没什么意见,只是总觉得没有写出应该有的感情。看起来,写信人和收信人感情是非常好的,应该要有深切的表达情感的词语,但是没有,在开头和结尾写上的,也不过是淡淡的,谈不上深切。
不仅老师这样觉得,写信人们也这样觉得,总觉得还有话说。
有的时候,想要努力的去表达,总有一种无病呻吟之感;有的时候,却是寥寥数语,便觉得是深情厚意。和其他没有关系,写的多了,想的多了,就自然流露了。
通篇的文章,没有刻意的让我正襟危坐在桌前,而只是像是家长里短,便将作者的想法纳入到故事中。
这是一种新颖的感觉,在这种感觉中想到“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继而有想到,再读一遍又有新的想法,再想一下又有新的思路。
刚开始是觉得告诉了我,写文章需要字字斟酌,一字一词皆要谨慎;后来又告诉了我,写文章要发自内心,当写作人心里情深,文字就会意切;接着又开始想象两个孩子眼里有光的练习场景,很想嫁接到自己的青春里去;最后还想象,自己到了枚叔的年龄,是否也能够这样陪伴下一辈,成为他们的心灵港湾,走的再远,总要回港。
这个时候,心里蹦出一个想法,文学为何存在?为了更好的生存,不应该多学些工具类的知识吗?
原来,文学可以让方法软着陆,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你学会这些方法的同时,还了解这些方法是如何衍生出来了,同时,还能够欣慰的去尝试,更能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
想读就读,想写就写,不亦说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