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原始时代

原始时代

作者: 风鱼 | 来源:发表于2022-12-06 21:45 被阅读0次

经济的历史(目录)


原始人几百万年里,经济活动就只有两项“采集”和“狩猎”。

早期,人类食物比较匮乏。学会了使用工具后,木棒、石器、火的使用,食物逐步开始够吃。

这时候提高生产力的方式主要是生娃与增加工具的数量与质量。

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及财政方面的考量,社会意识形态为原始农业共产主义。所有成员参与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所得。所有经济的开端都是原始农业共产主义。

原始社会亦称“原始公社”“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人类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原始社会形成的过程。它存在了二三百万年,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极其低下是原始社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使用石器工具。

劳动的结合方式主要是简单协作,人们之间的分工主要是按性别、年龄实行的自然分工。人们单身无力同自然界进行斗争,为谋取生活资源必须共同劳动,从而决定了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同时,人们在劳动中只能是平等的互助合作关系,产品归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实行平均分配。

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经历了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个发展阶段。氏族是原始社会的人们以血缘关系联结起来为特征的共同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经济单位。氏族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

前者表现为,妇女是氏族的主体,氏族成员的世系按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血缘亲属继承; 后者表现为,世系按父系计算,财产按父系继承,氏族领导权落在男子手中。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因而也就没有国家,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全体成员参加的氏族会议作出决定。

原始社会是以亲族关系为基础,人口很少,经济生活采取平均主义分配办法。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而无习惯法和政府权力。在典型的原始社会里,没有专职的领袖。年龄与性别相同的人具有同等社会地位。如有争执就按照传统准则进行调停,人们普遍遵守这些准则。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会,形式多样。

有些以狩猎和采集经济为主,有些则以渔业为主,或者以简单的自然农业为主,部落组织是某些原始社会的特征,但是并非所有的原始社会都有这一特征。根据文化进化论者的学说,有些原始社会保持着平均主义的性质,但另一些则已经逐步变成等级制度的社会,并进而发展成为酋长领地,其组织形式更为复杂。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还没有发现世界上有哪个民族没有经历过原始社会。

人类出现,原始社会也就产生了。但是他的消亡则各地参差不一。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资料都是公有制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产品的剩余之后,就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原先的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的关系被破坏,而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所代替。

原始社会的特征之一是:当环境稳定,与它种文化接触又有限之时,这些社会不易变化,至少变化速度不易觉察。而西方文化则是由此发端,不停地发生急剧变化——有时以爆炸性的速度变化着。

原始社会分为原始群、氏族公社,或三期原始群、血缘家族。按照人类体质发展,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即从猿人、古人到新人。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已经存在轮换采集作业、禁止滥砍滥伐等约束。 原始人类族群在当时的动物世界中虽然“属于比较边缘的种群”,生存环境却并非现代人想象的那样“十分恶劣”——“诸如此类的认知往往都是我们基于现在生活环境比较下的认知”。

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以前)分为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阶段。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采摘果实、狩猎或捕捞获取食物。当时人们群居在山洞里或部分地群居在树上,以一些植物的果实、坚果和根茎为食物,同时集体捕猎野兽、捕捞河湖中的鱼蚌来维持生活。在山洞中的遗迹和遗物,已留下了很多,但树居生活却很难留下什么遗迹。

从古代的文献中,依稀可以寻觅到远古时代树居和采集的影子。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特点就是洞居或巢居,采集和狩猎。

通过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人们通过血缘关系维持着家族内部的关系。在血缘家族内部,婚姻按照辈数来划分,同一辈分的人互为夫妻。而在不同辈分之间则不通婚。这样一个家族就是一个社会集团和生产单位。内部两性有分工,男性狩猎,女性进行采集和抚育小孩。

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转入了相对的定居生活。人口逐渐增多,同时认识到家族内部同辈之间近亲婚姻对人类体质的危害,原先的原始人群为氏族公社所取代,同时形成了族外婚制。互相通婚的两个氏族就形成了部落。一个氏族的成员必须和另一氏族的成员通婚。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氏族的世系只能按母系计算,所以叫做母系氏族。(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是指在生产中谁起的作用大而言的。譬如,如果整个社会女性的工作处于主导地位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属于母系氏族,反之则是父系氏族。还有一种为父系母系共存的氏族。母系氏族在原始社会并不具有普遍性。

中石器时代

距今15000~10 000年至8000年,以石片石器和细石器为代表工具,石器已小型化。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直接取之于自然的攫取性经济高涨、并孕育向生产性经济转化的时期。
这一时期细石器被大量使用。广泛使用弓箭;已知驯狗;在一些地方还发现了独木舟和木桨。

新石器时代

始于距今8 000年前的人类原始氏族的繁荣时期。以磨制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石铲,琢制的磨盘和打制的石锤、石片、石器为主要工具。

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达到了全盛。婚姻制度由群婚转向对偶婚,形成了比较确定的夫妻关系。在氏族内部,除个人常用的工具外,所有的财产归集体公有。有威望的年长妇女担任首领,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参加者是全体的成年男女,享有平等的表决权。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名称、共同信仰和领地。当氏族内部的成员受到外人伤害,全族会为他复仇。

在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磨光石器流行,并发明了陶器。

世界各地这一时代的发展道路很不相同。有的地方在农业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没有陶器,因而被称为前陶新石器时代或无陶新石器时代;有的地方在1万多年以前就已出现陶器,却迟迟没有农业的痕迹,甚至磨制石器也很不发达。

这一时期,生产有较大发展。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农业和畜牧业在生产中的地位的提升,男性逐渐取代女性取得了社会的主导地位,父系氏族公社形成了。在父系氏族公社内,出身和世系按男子的系统计算,实行父系财产继承制。

夫居妇家制度变成了妇居夫家制,不稳定的对偶婚逐步向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过渡。妇女的地位逐渐下降,父系氏族首领改由男子担任,氏族议事会由各大家族的族长组成,原来由全体成年男女参加的氏族议事会,如今由全体成年男子参加。

陶器

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

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纺织

世界各个地区开始纺织生产的时间迟早不一。大约公元前5000年,世界各文明发祥地区都已就地取材开始了纺织生产。如北非尼罗河流域居民利用亚麻纺织;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居民利用葛、麻纺织;南亚印度河流域居民和南美印加帝国人民均已利用棉花纺织;小亚细亚地区已有羊毛纺织。

据考古资料,中国纺织生产习俗,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见萌芽,距今约 2 万年左右的北京山顶洞人已学会利用骨针来缝制苇、皮衣服。这种原始的缝纫术虽不是严格的纺织,但却可以说是原始纺织的发轫。而真正纺织技术和习俗的诞生流行当在新石器文化时期。

冶金

从古代陶术中发展而来。首先是冶铜,铜的熔点相对较低,随着陶术的发展,陶术需要的温度越来越高,达到铜的熔点温度,而在陶术制作过程中,在一些有铜矿的地方制作陶术,铜自然成了附生物质而被发现。古人也慢慢掌握铜的冶炼方法。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房屋

原始人类为避寒暑风雨,防虫蛇猛兽,住在山洞里或树上,这就是所谓的“穴居”和“巢居”(树上筑巢)。经过不断进化,古人开始营建房屋。据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最早的房屋建筑产生于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房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的北方建筑模式——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多圆形,地穴有深有浅,以坑壁作墙基或墙壁;坑上搭架屋顶,顶上抹草泥土;有的四壁和屋室中间还立有木柱支撑屋顶。

一种是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建筑模式——干栏式建筑;一般是用竖立的木桩或竹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干栏式建筑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

社会组织

两极世界理论分析指出,农业发明以前,人类社会的进化动力来自自然界威胁;农业发明后,部落间对土地的争夺代替自然界威胁成为了人类进化的主要动力,推动人类社会组织从母系氏族公社形式经过一系列诸如“服役婚”“产翁制”等过渡形式转化为父系氏族公社形式。

与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经历原始群、母系氏族组织、父系氏族组织的发展。原始氏族组织是按血缘关系为基础自然形成的联盟,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进行民主管理的自治组织。

氏族议事会是由氏族全体成员组成的,是最高的议事机关,一切重大的事情都由全体氏族成员平等地讨论决定,不存在专门管理社会的特殊权力机构。

氏族首领是在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中产生出来的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没有任何特权,与其他氏族成员一样平等地参加劳动和分配劳动产品,他们的权威来自于他们自身的良好品质和氏族成员对他们的信任。

在原始社会,通过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特别是习惯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氏族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和演化,世代相传,成为氏族成员内在需要和外在自觉的行为模式或行为惯性。

这些社会规范涉及公共管理、婚姻家庭、财产继承、渔猎耕种、产品分配、血族复仇等方面,如严禁氏族内通婚、相互帮助、实行血族复仇、组织渔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生产、平均分配产品、共同举行宗教仪式、参加氏族公共事务的讨论和管理等。

这些社会规范是由生产力极端低下所决定的,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相适应,维持了原始社会的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原始社会以习惯为主的社会规范体现了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意志,依靠氏族部落领袖的威信、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自觉遵守来保证其实施。

最后一次大陆冰川期大约于1万年或1.2万年前消退,这时地球上出现了一段地理和气候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尤其是北半球,随之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气候条件改善了,这抵消了大量哺乳动物消失带来的影响,而后者是旧石器时代狩猎者的基本食物来源。

长毛猛犸和多毛犀牛灭绝了;驯鹿北迁回到了它们的栖息地;北非和中亚愈来愈干燥,迫使居住者迁徙,适应新的生活方式;阿尔卑斯山北部长出茂密的森林;地中海东端的高地绿草葱郁。 不论是否与气候变化直接相关,在冰川时期结束后的四五千年中,重要的技术变革发生了,尤其是在近东和中东。

石器(还有艺术和宗教物品)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精致。石头的加工方法由敲打成片状进化为打磨抛光,新石器时代来临了。然而,最重要的新转折点是农业的出现和动物的驯养。

最可能的地点是在所谓的新月形地带,这是一块呈带状的土地(可能那时比现在肥沃),沿地中海地区东端伸展,跨越叙利亚和伊拉克北部山脉,穿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边的村庄,直至波斯湾。有一个似乎合理的假设——植物的驯化是伊拉克或库尔德北部山区妇女的杰作。

在这一地区,自然生长着小麦和大麦的野生祖先,丈夫们在附近的山头捕猎绵羊或山羊,而留在临时帐篷里的妇女收集起野生的种子,并最终开始播撒耕作。还有个事实佐证了这一假设,即绵羊和山羊可能是最早被驯养的动物(除了狗,狗很可能早在旧石器时代就被狩猎者驯服)。

这一过程可能始于公元前8000年,或者更早。可以肯定的是,到公元前6000年,部落定居后的农业已在一片广袤的区域完好地建立了起来,从伊朗西部到地中海,从安纳托利亚高原到爱琴海的两岸,人们开始种植小麦、大麦,并饲养绵羊、山羊、猪,甚至牛。从这片地始发,农业慢慢地传播到埃及、印度、中国、西欧和东半球的其他地方。

早期人类提高生产率的技术创新在欧亚大陆板块的传播最有效。

首先,欧亚大陆板块面积大,地形又多样,相对于其他任一大陆板块,它拥有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更多,人们可以从中找到更多的可种植作物和可驯养动物;其次,它是东西走向的,这意味着只要在此板块上任一地方成功种植作物(小麦)或驯养动物(山羊),相同的成功可以在同一纬度的几乎任何地方复制。

而且,由于迁徙路线主要是沿着大陆轴心东西走向的,所有的创新都会以欧洲的西端或中国的东部为终点。 这些发展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是里程碑式的。人类第一次可以相对永久地定居了,再加上人类进一步提高的生产率,使人们可以储存更多的物质产品或财富,同时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与生存无关的活动中去,如艺术和宗教。

随着食物供应的愈来愈稳定,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在物质上和心理上也无疑趋向稳定。生存的整个基础彻底改变了,其影响之远一直延续到21世纪,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变化是渐进性的,身在其中的人们完全有可能没有意识到,或至多是朦朦胧胧有点感觉。如果没有书面记载,他们根本注意不到转变的意义。

狩猎和耕种在几代人身上一直是交替互补的活动,放牧可能只是一个过渡阶段。随着对农业技能的掌握,效率的提高和产量的增加,狩猎活动的重要性降低了。但狩猎一直保留着其象征意义:非常自然地从狩猎者过渡到武士再到统治者。

就动机而言,变化仅仅是人们适应恶劣环境的过程而已。而对于统治社会关系和生产方法的风俗与传统,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极少能有意识地进行创新。 最早的农耕者使用的工具极其简单,最初是原始镰刀或收割刀——通常是把燧石片或牙齿接在木质或骨质柄上,先是用来收割野草种子,最后用来收割耕种的粮食。

最早的农耕器具是简陋的用来挖掘的棍子和简单的锄头,后者只是把石片接在木柄上。这种以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并至今在某些偏远地区仍保留的农业形式常常被称为“刀耕文化”(hoe culture)。牛犁或驴犁耕地属于发展史上较后的一个阶段,第一次出现在大河流域是公元前3000年或前4000年。

新工具、新技术、新作物和新牲畜源源不断地加入到这一基本装备行列中。在公元前6000年之前,牛可能还未被驯养,但很快被赶进了牛栏;小扁豆、豌豆以及各种各样的有根作物也早就在安纳托利亚得到了耕种;谷物最初可能是用来烧米糊或粥吃的,但对一些早期遗址的考察,人们发现了碾谷或磨粉的原始手推磨和臼,同时证明烘焙技术与农业几乎是一起出现的。

到公元前6000年,谷物被用来发酵酿制成一种蜂蜜酒或淡味啤酒。在同一时期,人类发明了陶制器皿,尽管比石制器皿易碎,但制作过程更简单。而且,陶器还具有一种新的形式美,除了实用之外,还可广泛用于装饰和各种仪式。尽管没有证据可证明,但篮子编织很可能早于陶器,而且肯定早于纺织品的制作(纺和织)。

有证据显示,在公元前5000年初期,人们开始制作亚麻布(也显示亚麻的种植)。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羊毛织品的制作存在于公元前3000年的中期,但是,既然绵羊和山羊早已得到驯养,而羊毛纱线的制作又比亚麻纱线简单,旧石器时代人类在用兽皮或毛皮遮身蔽体之后,羊毛织品很可能是第一个替代品。

农业村落的定居改变了以年龄和性别为依据的劳动分工,更合理的分工开始了。正如亚当·斯密在200多年前所指出的,劳动分工代表专业化,而专业化带来的是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创新具体确定在何时及如何发生,只能是一个推测,现存的证据难以解释清楚。

但有一点似乎是合乎逻辑的,即一个领域发生的进步会刺激其他领域的进步。例如,当迁徙群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后,人们会建造更坚固、更舒适的居所来替代临时遮掩体,如兽皮搭建的棚或树枝做成的防风篱。起初是挖出的地洞或山洞,而后是茅屋,最终进化为用晒干的泥砖建成的房屋(近东和中东农业村落典型的居所)。

制砖的经验有可能引发土罐的制作,最后形成陶器制造术。制陶者在改进工艺时又发明了陶轮,以后轮子又应用于运输。 冶金术的产生过程是类似的。尽管考古发现一些属公元前6000年的金质和铜质物件,但铜的正常化生产直到公元前5000年或甚至前4000年才刚刚开始,青铜(铜和锡的合金)的出现更晚。

铜矿出现在安纳托利亚山区、南高加索、塞浦路斯和伊朗北部。可能制陶者碰巧用上了铜氧化物涂在陶器表面,在封闭窑高温烧制的过程中冶炼出了铜。无论铜的发现过程如何,铜的冶炼在公元前4000年中期已在近东和中东地区广泛运用,所以,铜或青铜制成的工具、武器和装饰物补充了(未完全替代)石制、土制及其他材料制成的上述物件。

劳动分工及新工艺的进化,如陶艺和冶金术,要求交换和商业形式的出现。交换的性质随商品需要运输的距离长短而变化。在每个单独的社会群落内,对于本地生产的所有商品,其交换方式可能是由当地习俗决定的;但在远距离贸易中,对于高度本地化生产的商品如燧石或金属,某种有组织的交换形式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不知道这种异邦商品交易的形式是什么,如何形成的,但某种交易形式确已存在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

在公元前8000年,燧石的开采、石斧和其他武器的制造已经是专业工艺了,有证据显示,分布范围极广的出土工具被认定是来自特定的矿山或开矿地区。可惜我们不知道这些商业活动的执行人是谁,做石制工具交易的可能是迁徙的狩猎者,做金属制工具交易的可能是游牧部落。

但这纯粹是推测。在城邦和帝国崛起后,为了贸易和掠夺,有组织的远征开始了。 农业出现后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提高了土地产出的能力,以维持人口的增长。因此,在新石器时期,凡是农业传播之处,人口就增长。

在公元前4000年之前,农业传播到了尼罗河流域,在以后的1000年又传播到了印度河流域,约公元前2500年,农业渗透到多瑙河流域、地中海西部、俄罗斯南部,可能还有中国。由于各地资源和气候状况的不同,农业在传播过程中有时会得到改进。

例如,在中国北部,黍米和大豆成了主要农作物;而在中国南部,最初的主要农作物是芋头,后来(约公元前1500年后)才变为稻米,而且水牛是最重要的驯养动物。在俄罗斯南部和中亚地区干燥的大草原上,新石器时代的刀耕文化没有扎根,相反,当地居民过上了一种放牧式生活。

有可能在公元前3000年的某个时期,这一地区的马被驯养了。 早期农业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村庄,由10至50个家庭组成,总人口在50至300人之间。从逻辑上推理,村庄是旧石器时代狩猎群落的后继者,有些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通常村庄因环境适应能力强而规模更大些,生活水平也稍许有所改善。

食物供给更充足而有规律,居住条件无疑更舒适。但是,由此而导致的人口增加使农民仍挣扎在生存的边缘。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水或虫灾可以毁灭整个村庄或数个村庄;相对狩猎部落,定居生活和人口密度使传染病更易传播,他们的平均寿命可能不超过25岁。

以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公元前4000年中期诸多城邦崛起之前,新石器时代的村庄大致相同,没有差别。但最近的考古发现,它们的社会结构与村庄完全不同,名副其实地可称之为城市。

在安纳托利亚发现了一座城市遗址,可追溯至公元前7000年中期,在城市中,用同一规格的土和砖砌成的房子结构统一、大小一致,紧挨排列着,昭示着有组织的劳动分工。大多数工具取材于黑曜石,而这原材料运自70多英里远的火山石床。

在耶利哥(Jericho)——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被长久占领的人类持久居住地,遗迹表明新石器时代的定居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那里竖立的一堵巨大石墙可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这样的工程显然超出了简单农业村落的能力范围。还有迹象表明在爱琴海地区和近东的一些地区出现过这一类城市。

毫无疑问,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大河文明崛起之前,存在过许多城市,我们至今仍未发现其遗址,我们同样不知道这些原始城市的确切功能和建立基础。它们有可能是原始制造中心,或周边农业社会的贸易中心。果真如此的话,就证明了曾经存在过一种复杂的经济组织结构,远比我们原先所想的要复杂得多。

在公元前4500年以前,位于波斯湾北面、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南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其居住人口密度远比近东和中东其他地区低。因每年河流泛滥而造成的沼泽性土壤不适合新石器时代原始的刀耕文化。而且,土地上树木稀少,缺少建筑用的石头和矿产资源。

但在之后的几千年中,这片并不被人看好的地区却成为第一个伟大文明的摇篮,史称苏美尔(Sumer)文明。大型的居住集中区、繁忙的城市、不朽的建筑,以及丰富的宗教、艺术和文学传统,后者对其他古代文明产生了几千年的影响。

我们并不知道导致这一结果的一系列事件的确切发生顺序,但很明显,产生第一个文明的经济基础是高效率的农业。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岸自然肥沃的黑土壤因每年春季的洪水而获得新生命。然而,要使土地有高效产出还需要有复杂的排水和灌溉系统,进而更需要一支大型的训练有素的劳动队伍,以及熟练的管理和监督。

后者的角色由僧侣和武士阶层充当,统治着由农民和工匠组成的大批被驯服的民众。统治者通过收纳贡金、税金和奴隶制度搜刮财富,建造神殿和其他公共建筑,进行艺术创作,所有这些赋予他们(或一部分)更多的闲暇时间来完善文明的其他细微之处。

文明的出现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劳动分工和经济组织体系,如专业从事纺织、陶艺、金属冶炼和其他工艺的全职工匠出现了;建筑师、工程师、药剂师和其他职业出现了;重量和长度单位制度化了;数学被发明了;原始形式的科学萌芽诞生了。

苏美尔除了肥沃的土壤,自然资源严重匮乏,它只能和其他落后民族进行贸易,从而促进了苏美尔文明的传播。可能就是因为缺少石头制作工具或建造居所,加速了对铜和青铜的应用。铜的发现可追溯到苏美尔文明崛起之前,但新石器时代的农村生活并不需要铜,从而阻碍了它的广泛运用。

相反,在苏美尔的城市里,进口石头和进口铜相互竞争,但铜在多种用途中证明更经济、也更有效。铜经海路从阿曼穿越波斯湾,再取河道经过安纳托利亚和高加索山脉,最后进口到苏美尔。从此以后,冶金术被认为是文明的标志之一。 文字的发明——是苏美尔对以后文明最伟大的贡献——同样产生于经济上的需要。

早期城市如埃利都、乌尔、乌鲁克、拉加什都是神殿城市,即经济和宗教组织都围绕着地方守护神的神殿,其代言人就是僧侣统治阶层。僧侣统治阶层的成员指挥灌溉、排水和一般农活,监管贡金和税金的缴纳。因为要记载贡金的来源和用处,就有了刻在土制板上的简单象形文字,这大概发生在公元前3000年前。

到公元前2800年,象形文字演变成楔形文字,成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是历史上由官僚机构颁布的极为少数的重要发明的例子之一。 尽管文字是因记录管理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很快,它就在宗教、文学和经济等多方面找到了用武之地。

在发展的后期,随着以神殿为中心的严格的经济组织的退出,企业享有更自由的空间,土制板上详细记载下了合同、债务以及其他商业和金融交易。 起源于波斯湾一端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向北进入了阿卡得(Akkad)地区,其中心是巴比伦城,随后向北到达底格里斯河谷和幼发拉底河流域。

距今5000年前,人类以城市为中心,建立起了灌溉农业,开始了大规模的谷物种植。然而,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干燥严峻的环境使人们无法栽培谷物,生活在那里的大量畜牧民必须从农耕民的手中换取谷物。商人和统治者必须稳定地向这些畜牧民提供谷物,因此,美索不达米亚的商业自古就繁荣发展。

同时,能够保证稳定进行物物交换的“交换证”就变得必要起来。这时,体积小巧、不易腐坏的片状金属,如白银,就成为了优秀的“交换证”(货币)。这样,支撑起商业的“金属货币”就出现了。一旦贵金属确立起“信用”,随时都能交换需要的东西,就会被广泛使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担任物物交换的中介的是麦子、椰枣、毛织品等实物货币,而随着商业向更广泛的区域扩大,更为方便的金属货币的优越性就越发明显了。商人选择了“白银”商人将从山岳地带运来的、不易变质、易于携带的白银用作便利的交换工具,将畜牧社会与农耕社会连接起来。

畜牧民只要拥有白银,就可以从商人手里换取谷物,可以说是再方便不过了。交换时将白银金属放进袋子里,称其重量进行交易。标准单位为1舍克勒,重约8.3克。我们就称其为舍克勒货币吧。发行并循环使用舍克勒货币的商人因为将金属变成了货币而掌握了经济的命脉,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由于白银是一种不会过期的货币,因此最终会被作为财产积蓄起来。财富的积蓄变得简单了,社会差距也就逐渐扩大。白银大约在4000年前就开始被用作货币,直到约150年前纸币被赋予黄金的价值之前,一直都是主要货币。储蓄”民族与“投资”民族的区别农耕民与畜牧民拥有完全不同的货币观。

畜牧民饲养绵羊、山羊、牛、骆驼等家畜为生,这些家畜通过反刍来消化难以消化的草,雌性群居在雄性的周围。畜牧民要满足一家人的生活,大约需要饲养200头绵羊。因此畜牧民的财产,也就是家畜,是一种流动资产。绵羊等家畜的头,是英语中“资本”(capital)的语源。

绵羊可以用来交换山羊,是一种有生命的“货币”,绵羊的头数表示畜牧民的财产数量。在严峻的自然环境下,畜牧民通过家畜生产幼崽来增加财产。繁殖幼崽就和获得“利息”一样,和利用资产进行利益增殖是一个道理。而农耕民为了应对不时之需,会将剩余的粮食储蓄起来。他们的资产最多也就是土地等不动产。

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在寻找原材料、尤其是金属和其他商品的贸易远征中,刺激了其他地区处于萌芽状态的文明,如埃及、东地中海和爱琴海地区、安纳托利亚高原和印度河流域。

对于美索不达米亚的贸易远征,这些远处的社会群落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有效地组织起来自卫,但最终有一部分变成了固定的贸易伙伴,并保留了陆地上的通商路线。其中,埃及和印度文明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一样是河域文明,它们的存亡取决于对洪水泛滥的控制和利用。

对于印度文明的早期发展,我们知之甚少,但显然它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海上、陆地上都有过接触。在接近公元前4000年尾声的时候,埃及仍处在新石器发展阶段,但它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接触激发了文明在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埃及北部,线路从波斯湾、印度洋到红海。

到公元前3000年的中期,埃及文明在政治、艺术、宗教和经济领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成熟阶段,而且直到公元伊始,尽管中途发生过种种外来征服和国内叛乱,埃及文明基本上没有改变过。

相关文章

  • 当我撞上《西方美术史》

    一、原始时代和古代文明 ①原始时代:纯真、有力、野性 原始时代的岩洞壁画 线条简单,用心对待,定能识别画的是什么,...

  • 原始时代

    童话书中有一位小野人,小野人想去真正的原始时代。她来到了原始时代,哇,眼睛不时有很多的椰子。原来,原始时代的...

  • 看电影

    今天下午,我们全家去看电影了,我们看的熊出没之原始时代,这次熊大熊二还有光头强穿越到了原始时代, 他们一到原始时代...

  • 原始时代

    我看了一个电影名字叫《熊出没之原始时代》,我在电影院看的。一开始两个熊、一个人,在一个木头壳里呆着。然后有一个野猪...

  • 原始时代

    我看了一个电影名字叫《熊出没之原始时代》,我在电影院看的。一开始两个熊、一个人,在一个木头壳里呆着。然后有一个野猪...

  • 原始时代

    经济的历史[https://www.jianshu.com/p/182c905d6a6e](目录) 原始人几百万年...

  • 2020.1.27号照片+高兴

    照片 我和妈妈有一次穿越时空,来到了原始时代,原始时代有很多我没有见过的东西。 我和妈妈往那边转转...

  • Javascript 模块化理解

    原始时代: script标签引入javascript文件 -------------------- main.js...

  • 看电影

    今天妈妈陪我去看熊出没之原始时代。人真多啊满座! 电影演的是熊大熊二和光头强穿越到了原始时代和一只小狼...

  • 爱与勇气

    昨日,经不住孩子的一再央求,我俩观看了儿子一直心心念念的《熊出没•原始时代》。 《原始时代》讲述的是关于勇气与守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始时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hfg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