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轼故事

苏轼故事

作者: 一苇杭之03 | 来源:发表于2023-11-09 21:17 被阅读0次

    苏公弄的风雅和佳话

    定慧寺东侧南北向的苏公弄因苏轼而得名。

    苏轼仕途坎坷,有人说,苏公的一生,不是在贬谪中,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1079年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他与黄州定慧寺的海常禅师交好,经常住在寺内参禅论佛,海常禅师还专门为他在寺内建造了寓所,名为“啸轩”。

    元祐四年(1089年)苏东坡任职杭州,经常往来于苏杭之间。听说苏州也有一座定慧寺,便欣然探访,与住持守钦禅师一见如故。守钦禅师也为他在寺内修造了居所,也命名为“啸轩”。此后苏东坡每到苏州,便在定慧寺啸轩落脚。

    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被贬惠州,就再也没来过定慧寺。后人为纪念苏东坡,便将定慧寺旁的弄堂叫做苏公弄。

    苏东坡被贬惠州,定慧禅院守钦禅师派遣居士卓契仁前往惠州传书探望。卓契顺带着苏迈的家书、钦师所作的《拟寒山十颂》和虎丘达禅师的信札,徒行露宿、涉江度岭数千里,于哲宗绍圣三年(1096)到达惠州。

    苏轼吟罢钦师所作的《拟寒山十颂》,作《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序》相唱和。

    当卓契顺要返苏时,苏轼手书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赠卓契顺,并赋《送虎丘卓侍者》诗两首。卓契顺返程路经江西时特地去参观了陶渊明故居。感觉苏轼手书的《归去来辞》存放在这儿更为合适,便毅然将书法留在了陶渊明故居。

    明代苏州郡守况钟重修定慧寺大殿和啸轩,特命定慧寺僧人赴江西陶渊明故居,将苏东坡书写的《归去来辞》原碑拓回。巡抚周忱欣然题跋,后复刻于定慧寺壁上。

    苏东坡悟禅的三境界

    苏东坡生活在唐宋文化鼎盛时期,他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苏东坡也是一个精通禅宗的人,他的一生中,一直在探索人生的意义和境界。我们通过三首东坡诗来了解苏东坡的三种悟禅境界。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境界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种境界是苏东坡的首次禅悟。在这个境界中,他意识到了他一直生活在庐山,但是却没有真正意识到它的真正面目。他认为,这个事实与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物相似。我们每天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往往都没有深入认识它们。

    苏东坡在这个境界中认识到,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必须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他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看待事物,就能真正认识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美好。这种境界是苏东坡禅悟的第一步。

    《庐山烟雨浙江潮》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境界二: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在第二个禅境界中,苏东坡意识到,他到达了感知的最高境界,归于无限,自我与世界之间消失了分别,已经达到了禅定的层次。他形容自己在这个境界中,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都只是背景。

    在这个境界中,他不再被各种外界因素所干扰,自己已经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空灵。他感受到了自我和万物间的融合,这个自我已经超越了个人的范畴,融入了整个宇宙的大千世界。这种境界和第一种境界相比更加静谧,更加澄净,是苏东坡禅道修行中的巅峰之作。

    《赠东林总长老》苏轼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静声。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境界三: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在第三个禅境界中,苏东坡转而关注自己周围的自然景色。他认为,任何一种自然景色都可以成为禅修的源泉。他说,小溪的流水,如同广大的舌头,唤醒人的精神,山峦的景色,如同清净的身体。

    在这个境界中,苏东坡已经没有了对自我的观念,他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沉醉在山水之间。他认为,大自然是一个庞大而神秘的存在,它是所有存在的源泉,所有的安宁和真理都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在这里,苏东坡禅修的“我”已经消失了,他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

    苏东坡参禅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说的参禅三个阶段,他说:“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苏东坡的参禅,从最初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到最后的把自己融入到自然当中,苏东坡通过不断的禅修,逐渐取得了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超越的境界。他的禅境界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进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超越自我,最终融入到宇宙之中。

    苏轼禅修趣事

    苏东坡跟佛印禅师就经常一起玩。有一次他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可见和尚跟鸟是一对儿。

    佛印回答:正是,就像贫僧跟学士您。

    苏东坡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空亦是空,亦是不空

    请问,有几个人听得懂?

    何况就算懂,也未必做得到。

    比如法号玄机的唐代比丘尼。

    玄机是浙江温州人,曾经去雪峰山挑战雪峰禅师。

    雪峰问:师太从哪里来?

    玄机答:大日山。

    雪峰问:日头出了吗?

    玄机答:出了就会融化雪峰。

    雪峰马上知道来者不善,却只能忍住。因为这在禅门是常态,不但考验禅师的智商和修为,也能启迪智慧。

    于是他换个话题说:敢问师太法号?

    答:玄机。

    雪峰又说:请问一天织多少布?

    答:寸丝不挂。

    说完,玄机便施礼告退。在她看来,这次挑战自己已经完胜。雪峰禅师想在她法号上做文章,故意把玄机的机说成是织布机。可惜呀可惜,雪峰没有想到,既然是玄机,当然就像菩提本无树,什么都没有,寸丝不挂啦!

    哼哼,看他还有什么话说!

    雪峰也不再搭话,只是客客气气地礼送玄机下山。然而走出山门才三五步,他就突然叫了一声。

    雪峰说:玄机师太!

    玄机问:什么事?

    雪峰说:袈裟拖在地上了。

    玄机马上回头看。

    于是雪峰说,呵呵呵,好一个寸丝不挂!

    哈哈,她并没有破执。

    这让我们想起了苏东坡的故事。

    有次,苏东坡写了则示法偈给佛印看,最后两句是: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所谓八风,就是八种影响情绪的原因,比如毁誉。

    八风吹不动,当然境界极高。

    佛印看完,批了两个字:放屁!

    东坡大怒,坐船过江去找佛印理论。

    佛印却呵呵一笑: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哈哈,苏东坡也没有破执。

    有次,佛印和苏轼同游灵隐寺,来到观音像前。

    苏东坡问:善男信女拿着念珠,是为了念诵菩萨。观音怎么也拿念珠?观音又念诵谁?

    佛印回答:念诵观音。

    苏东坡问:观音为什么要念诵观音?

    佛印回答:因为菩萨比谁都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修成正果,或者获得智慧,也一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轼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hfh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