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会变好”是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主人公用来鼓励自己和朋友的一句话。
电影中阿米尔汗扮演的主人公说:我们的大脑非常狡猾,它会对你撒谎,恐吓你将会处于危险之中,所有事情都会很糟糕。如果你念这句咒语提醒自己,“一切都会变好”,就可以摆脱大脑的欺骗,之后就会感觉好很多,并冷静下来,于是一切真的都变好了。
电影反映了印度的教育现状,和我们国家类似,比如家长不管孩子的爱好,为了面子为了所谓的将来逼迫孩子考他们认为好的学校和专业。比如学习上竞争激烈,学生唯恐考试不能过关,充满了对考试的恐惧。从这些学生身上看不到学习的乐趣思考的乐趣,有的只是恐惧和担心。
电影中的主人公,就是对这种教育制度发起挑战的代表,他总是用“一切都会变好”来鼓励朋友不要被恐惧操控。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教导充满了各种危险,比如竞争的危险,被工作单位选择的危险,被别人瞧不起的危险... 这样的教导令我们总是内心隐隐恐惧,充满了不安全感。在对此毫无觉知的情况下,我们也不知不觉️得把这种对生活的恐惧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以为让他们了解世界的残酷他们才会发奋努力。殊不知,这种负能量的传递,使孩子无法平静而喜悦地探索未知的世界,无法保持与身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打乱了孩子自我成长的秩序,干扰了他们的生长。
根据吸引力法则的规律,如果你真的相信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都将为你服务,那你就能有爱,你就真的会心想事成。
因此,即便是给自己洗脑,我们也要变得积极,想象自己终将过上快乐的生活,想象一切事情都会变好。即便你最后发现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变好,过的也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你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因为至少你在追求的过程中曾经快乐过,而且这个过程本身就已经很有趣,这就够了。
昨天是侄女的生日,和儿子一起,给她挑选了工艺木梳做小礼物。儿子也比较热心地参与了挑选,还给出了意见:就选民族风味的嘛,本来木梳就是传统工艺,卡通图案的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最后我们选了有喜鹊图案的木梳和小镜子,当然也希望侄女好事快到。从小就特别讨厌逛街的儿子,为了姐姐这么积极地参与买礼物,看来姐姐在他心目中地位不低啊。
晚上,和大哥一家自助餐,虽然大家都不是话多的人,但其乐融融,倒也愉悦。儿子忙着选菜,来来回回地端菜,不时开着小玩笑,和姐姐合影,没有了以前的拘谨,自自然然,大大方方。感受到爸爸妈妈爱的孩子就应该是这样自信、笃定、安心吧。
晚餐后,和大哥一家道别,与儿子拿着足球去附近的体育公园足球场。一到目的地,儿子就奔向绿茵场,一会儿就看不到身影了。此时球场上有两个队正在赛球,你来我往,好不热闹。真希望儿子经常到球场来,能融入某一个组织里,和自己爱好相同的人玩在一起。
踢完球,儿子肚子痛,想赶快回家。记得以前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会非常焦灼,但今天,他一路谈笑风生,用他的话说是分散注意力,而且还主动要求把东西给他提。看着个子高高但有些瘦削的他,觉得好温暖。迎着晚风,我们一路调侃着回到了家。
很晚了,儿子说:我还没有完成作业,单词也还没有记,明天早上起来做吧。对这样的安排已经司空见惯,欣然附和:相信你自会安排好自己的事情。现在的我已然明白,不要去用你的学习习惯操控他的安排,纵然他的安排不一定科学,但至少这是他目前感觉合适的安排。尊重孩子,全然相信,自然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担心和焦虑,自然就能够收回想要操控的念头。
第二天一早,儿子赖床一小会儿后,就起来赶作业了。我悄悄拍下他专心写作业的样子,觉得蛮可爱的嘛。虽然时间有点紧,但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所以速度还比较快,专注度也高。
今天傍晚儿子健身回来,主动说:我今天晚上就要把作业做完。果不其然,晚饭后一会儿就开始写作业了,还叫我不要发出声音影响到了他。这不就是孩子的自我调整和自我管理吗,虽然会反反复复,有时合理有时不合理,但他不就是在这样的自我安排中自我成长的吗?满怀喜悦地再次拍下学习的瞬间,那是最美好的画面。
做完作业,儿子愉快地说:嗯,还有单词没有记,明天早上再记,早上记忆力好得多。我赞赏他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时间,有效率意识。儿子还告诉我他正在印象笔记里写小说,以他自己的经历为原型,他要记录自己选择这种学习道路之后的历程。
看着儿子因自信而散发着光芒的脸,我更加笃信:一切都会变好,一切都在开始变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