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曾国藩传》01-42有感:
一、如何“作文”
曾国藩应试秀才六次落榜,还被学台“悬牌批责”作为文笔尚可,但文理欠通的典型予以警戒,此事刺激了曾国藩,于是他开始拿自己的文章和他人的同题作文进行逐一对比,终于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文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而忽略了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于是他决心今后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给了我很大启发)。之后再作文前,曾国藩先是默坐半个时辰,在胸中构思好整体脉络后,再一一展开,最后才在文笔上细细打磨。
“解决自己的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
二、学习不要怕下“笨功夫”
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就在于“崇尚笨拙”,“笨拙”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他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和踏实的精神,也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虽然同时代的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人都说过他过于“儒缓”“鲁钝”,但曾国藩却是取得最大成就之人,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
三、立志学做“圣人”
进入翰林之后,从湖南闭塞老家而来的曾国藩开始见识了很多气质风度和他以前结识的完全不同的人,发现了新的风范、新的精神面貌、新的气质。因而有了新的焦虑——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追求完美的时候,曾国藩通过读书与交友,提高了视野和见识,认为只要通过切实的努力,一步步踏实用功,也可以达到那样的高度。因此立下学做“圣人”之志。
四、脱胎换骨之“写日记”
曾国藩的师友告诉他,写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首先,要把写日记当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中规定的一定要做到。其次,日记要抓住生活的细节,反思一整天的活动,把一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都要细细地过一遍。
他通过这种方式,对自己的性格和脾气进行反省。并过一段时间就把日记拿出来给朋友们看,主要目的就是把自己的行为坦诚地公布在朋友面前,让大家一起监督。
五、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戒烟的成功,极大增强了曾国藩学做“圣人”的信心。显然一个人要改变自己多年的习惯不是那么容易的,曾国藩也会贪一时热闹,不过最终还是自我斗争胜利,做好自我管理。经过数次挣扎,他也领悟到,“学做圣人”是终生的事业,改掉性格弱点不像“戒烟”,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坚持,关键是“不能放弃”。所以曾国藩从青年到老年,每天都在日记中不断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
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待人接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质越来越纯粹,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
六、仕途进阶之道
翰林院有一种叫翰林大考的考试,为了考查翰林的真实水平,所以经常不定时举行,每次都搞突然袭击。翰林官员升官或是降级,大考是重要参考。
曾国藩立志做“圣人”之后,给自己立下十二条做人规矩和课程标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十二、夜不出门:临功疲神,切戒切戒。
这其中大多与翰林大考有关,通过这十二条日课,曾国藩的生活变得非常有规律,对考试的准备比很多人要充分。
此外,曾国藩交游广阔,在士林中名声很好,他性爱交友,通过不断反省自己的缺点,在与人相处之时也越来越注意替他人着想,且肯于付出,急公好义。与上级交往注意分寸,从不失态,不攀附私人,踏踏实实不搞歪门邪道,做官尽职尽责,结交师友、潜心治学,名望日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