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原因,我们的学生再次居家学习,很多教师和家长都很忧虑。在这种背景下,我觉得有必要跟大家一起重温一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谈谈学习到底是怎么回事。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无意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内涵。而只是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来谈谈自己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几点粗浅认识,但愿不存在科学性错误。
建构主义这个词我们很多人,特别是我们的教师都耳熟能详了,但是我觉得有必要再和大家分享三点认识,这三点也许不在一个层面,但是我觉得都很重要:1、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而不是教学理论;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迄今我认为对学习这一现象解释最合理的理论;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我们中小学校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也包括线上教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下面我就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为各位教师和家长介绍一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喝水吗?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灌输”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其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这句话您应该听到过。但是怎样来理解呢?我认为要想真正理解首先要反思一下学习到底是怎么回事。
学习是什么?原来我们总爱说的一句话是“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后来好像又有所发展“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要有一缸水,甚至要有活水”。(这其实没有错,因为它要说明的是教师要有宽广的知识底蕴)在这里尽管我们没有明说,但是似乎教学就是“倒水”,我们要把自己桶里(也许是缸)的水倒进学生的嘴里,再确切地说是倒进学生的头脑中。顺着这一思路想下去学习似乎可以比喻成“喝水”,学生就像“喝水”一样把知识吸收进去。
那么教学就是老师向学生嘴里倒水吗?设想一下要真是这样就好了。我们在学生不想“喝”时。就可以捏着鼻子往里灌了,那教学就变得简单了。但是偏偏不是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有时会发现怎么灌也管不进去。究其原因在于教学不是向学生嘴里倒水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喝水”。从“灌水”到“让其自己喝”看似变化不大其实却有天壤之别,因为后者有学生的主体性在里面,直接给学生灌可以强迫,而让其自己喝虽然也可以强迫但是他要就是不喝您还真没有办法。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不管您有一桶水还是一缸水,就是您拥有大海,如果您只管倒水,倒得学生的杯子都溢了,而学生没有自己端起杯子喝,您的教学都会失败,因为学习在此根本没有发生。以上说明的就是学习不是被灌输而是要主动建构。
下面要说说原有经验的问题。还用上面的例子,您给学生准备的是同样的水,您认为只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大家自己喝下去就可以了,教学就成功了。然而学生喝完后并没有同样得到发展,有的喝完后确实吸收了养分发展进步了,但有的却还和原来一样,有的甚至拉肚子,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肚子不一样。这就是已有经验。学生的主动建构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树立“建构主义学习观”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还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原有经验做到对症下药。
学习怎样发生?
下面我们说说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学生的主动建构主要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来进行的。同化是指个体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理解新知识的过程。而顺应是指原有知识经验不能解释和理解新知识则要对原结构进行修改和扩充。(本不想用学术性的语言,但在这里实在避不开)举个例子来说明:当学生学习“二”这个字,对于学生来说“一”和一些数学知识就是他的原有经验,学生在学完“一”后会认为“一”就是1个横道。那么当他学“二”时是2个横道,他原有的知识经验完全能够解释,于是发生了同化,他的知识增加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他的知识结构没有发生变化还是“一就是1个横道,二当然是2个横道”。后面接着学“三”学生还是很容易发生同化,知识增加了但是知识结构仍没变化。当学“四”时学生的原有经验就不能解释和理解“四”了,因为在他们看来“四”应当是4个横道,但却不是。这时他们只好改变自己的认识来学“四”,这时便发生了顺应。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学“四”以后不但知识增加了而且知识结构改变了,变为“虽然一是1个横道,二是2个横道,三是3个横道但不是所有的中国数字都这样”可以说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习就是这样通过不断地同化、顺应逐渐展开的。我说的很简单其实事实要复杂得多,而且同化和顺应有时也不是能截然分开的。
对于学习是怎样发生的解释很多,以上只是建构主义的一种解释。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说也不能圆满地解释所有学习现象。但是就目前来讲国内外都普遍认为这一理论是最接近真实的。
鱼为什么学不会?
下面我讲一个有关建构主义的故事。“鱼牛”的故事也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我在这里还要讲一下,因为要用它引出我下面的故事。一只青蛙对水下的鱼说:“你看田野里有头牛。”鱼说:“牛什么样呢?”青蛙说:“头上有两只角,身子下面有四条腿。”鱼说:“我知道了!(这时在鱼脑海中出现的牛是鱼身子,头上有两只角,身子下面有四条腿)。”我们把这个故事当作一次教学活动。那么青蛙就是教师,鱼则是学生,牛的形象是便是教学内容。对于青蛙这个教师来讲可以说它的讲述还算清晰,而且鱼这个学生也进行主动建构了,但是学习效果仍不理想的原因就在于鱼这个学生它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能够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同化(但鱼自己不知道),青蛙老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鱼犯的错误恐怕只有到做作业时才能够发现。
这个故事给我们教师的启示是:教师讲的再明白那只是学生学会的必要条件,绝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学生主动建构了吗?你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了吗?这都是条件之一!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家长的启示是:学习是每个学生自己的事情,只有孩子自己主动建构了,学习才真的发生。因此每个学生都要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学会自律”“学会学习”是我们新时代儿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