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怎么样,是不是越来越像标题党了!
看到有钱赚,还能赚几次,是不是很多人眼睛都放光了?!
这里说的回报,如果单纯理解为钱,就有点狭隘了。我们赚的是朋友,赚的是自己的能力,赚的是对未来的无限可能。
进入正题,如何让一次写作,“一鱼多吃”,产生复利效应,我总结的关键点是作品的生命周期。
当你下笔成文之前,需要想想,如果这篇文章一年后的读者看到,对他还会有作用吗,他会喜欢吗?三年呢?五年呢?
这样一想,是不是都不知道怎么下笔了?
不用担心,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表达出当下最好的自己即可,不要人云亦云,能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思考和思考的逻辑就很好了。因为很多时候结果怎样并不重要,探索的过程反而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只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写为读者而作的文字,一定会有有缘人因各种机缘而与你相遇,成为朋友,这样不就很好了吗?这里很感谢下面的两位大美女,感恩简书让我们相遇,也感恩我们能一路同行!
下面开始瞎掰了
写到这里,让我不禁想起了一本书《了不起的盖茨比》又译作《大亨小传》,我接触到这个作品首先是因为里奥纳多的盛世美颜,但是看完之后才发现这部作品台前幕后所包含的巨大信息量。这本书所描写的大环境和今天何其相似,同样的醉生梦死,同样的歌舞升平,下一场巨大的危机极有可能随时爆发。这里比较敏感,不方便多说,大家多买点柴米油盐酱醋茶吧,能保一家人平安。

为什么提到这部作品,下面讲讲这作品曲折的成名之路。(以下数据节选于维基百科)
1925年4月10日,《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当天,菲茨杰拉德致电问询卖的怎么样?出版社答复说:评价不错但卖的不太好。到了10月,当面世那阵火热过去之后,小说还没卖到20,000本。
本来菲茨杰拉德的目标是创作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证明自己是个真正的作家,而现实直接打脸。《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只印刷了两次,而且有些存货多年卖不出去,有很多年,大众认为该书不过是在怀旧罢了。
1940年,菲茨杰拉德在离世时认为自己的作品已经被人抛弃,依照他看来,自己就是个失败者,在临终前才卖出25,000本。
1941年,爱德蒙·威尔逊在《最后的大亨》里再版了《盖茨比》,一时评论四起,绝大多数观点认为小说是个经久不衰的名著。
1942年,真正的大转折开始了,一群出版人创办了“战时书会”,书会向参加二战的士兵发放图书,《了不起的盖茨比》有幸被选中。小说在士兵中大受欢迎,根据《周六晚邮报》的评论,小说和“海报女郎有一拼”。共有15.5万本《盖茨比》送出海外,发放到战士们手中,这最终导致了小说的出名和畅销。
到了1944年,对菲茨杰拉德作品的完整文献出版,第二年,有关《盖茨比》是时下最新作品的观点才烟消云散,而此时距离该书第一次出版已经过去20个年头。
在1945年,二战军队版《盖茨比》有15万本送到战士手中,获得了大量读者群。
在五十年代,小说逐渐成为高中教科书中的必读书目。
到了1960年,小说每年都能卖出5万本,《纽约时报》社论家亚瑟·麦兹纳称赞小说是“二十世纪美国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全球范围内售出超过2500万本,小说每年卖出50万本。
在2013年,仅电子书一项就卖出了18.5万本。
同样的生前不得志,同样的死后作品爆红,你们想到了谁,对,梵高,真是时也运也命也!
相比之下,现在真的是最好的时代,因为网络媒体,放大了每个个体的能力,让每个人都能向世界展示自己。我们通过学习和努力,说不定就真的有可能骑上被吹飞上天的大肥猪。
希望简书上的同路人们,多讨论,多学习,不要自嗨,一路同行,且行且珍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