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家里只有过年过节才会买鱼买肉,由于平时油水少,过节的时候父亲一般会从街市上拣一条大大的鱼回来,没有冰箱的年代,母亲会一次性把整条鱼都“处理”了,鱼头和鱼尾巴煮成新鲜的鱼汤,然后把鱼身上的肉一部分切成条形状,都糊上面粉,用家里自产的茶油炸成金黄的一大盆,因为香味太浓,父母从来没能藏住,时而被我和弟弟一块块的偷吃。接下来,父亲会把剩下最嫩的肉抽掉一根根鱼刺,剁成浆,和上众多香料,炸成鱼丸,成为桌席上最受宠的佳肴。
这是我理解的“一鱼多吃”,即让一件事物呈现不同的状态,发挥不同的作用。在物质匮乏,条件紧迫的时候,自然会发明很多的一鱼多吃,饭桌除了吃饭还可以用作书桌、牌桌、麻将桌、甚至在厨房繁忙的时候还用作案板桌。当然这其中造成的麻烦与不便也显而易见,但这些一鱼多吃的发明者在尝到节约成本的甜头后愈发乐此不疲,却没有意识到节约的同时也在限制自己。
我想大部分人都有一心多用的经历,类似于电脑的多任务处理。人脑跟电脑一样,运行的时候都只有一套操作系统,在一个公司里上班,需要与同事协作,一开始我们会很得意于自己可以同时应对来自同事,来自客户的高效信息处理能力,可时间一长,就会发现这是在消耗自己,没有长时间深入地专研一件事情,没有系统地学习一个主题,看起来雷厉风行,实质却只对事情的了解停留在表面,我们就像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在疲于消耗磨损,却从来没有停下来加油,以使自己可以远航。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是必然且处于加速度的趋势。专物专用,专人专职才能真正把事情干好,做到极致。公司现在每次发布新产品前都要准备一篇微信软文,配上相应的图片,一整套图文资料出来,然后用于各大平台,微信推文、淘宝详情页、稍加改动又用于其它各大代销平台,根本不考虑各平台用户对于信息的接受度,互联网多元化的时代,还按照传统思维在做着重复铺货的蠢事,以为用最小的成本达到了最大的曝光率,可提高转化率才是运营的最终目的,精准流量才能让成本最小化。平台的自然流量分布逻辑跟金融市场上的资本一个德性,永远只会给你锦上添花,而不可能雪中送炭,即越好给得越多,越差越不给。重要铺货的最后结局当然是徒劳的,于品牌无益,更创造不了用户价值。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最主要就是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这就意味着跟随产品的每个元素都得与目标用户性情相投。
看似在节约成本的表面,实质是人的欲望在作祟,总想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回报,当然这是最基本的人性,并没有错,但面对这份欲望的时候我们还是得理性对待。曾经有实验研究,一家软件公司如果一个团队同时做两个项目,每个项目就只能得到40%的时间,剩下的20%浪费在项目切换上了;如果同时做5个项目,每个项目将只能得到5%的有效工作时间,得花果75%的时间用于项目切换。
有一句话说得好,慢即是快,少即是多。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每个人的带宽也是有限的,无尽的欲望只能将生命之源堵塞,得不到该有的价值呈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