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有理由可以理解,怜悯也是有害的,如果我们可怜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有自卑自怜的合理理由,然而当孩子自卑自怜时,他的痛苦会加倍,因为这时他不是去面对他的困境,积极寻找解决方法,而是越来越依赖于他人的怜悯,非要等人安抚才能好起来。渐渐的,孩子越来越没有勇气,越来越不愿意面对现实,这样的态度可能伴随孩子一生,他会坚信:这个世界欠他的,他损失了很多,他没有办法做好自己的事,无法依靠自己快乐起来,需要别人为他服务。
比如非常时期快递延误,生日礼物没有按时到达,比如原定的旅游取消了,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不公的对待,它可能会变成一个不公正局收集者。我爸爸就认为孩子这么小,这个失望对她来说打击太大,尽可能的想方设法的在可以操作范围内进行弥补,这恰恰让孩子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即使妈妈给予了补偿,但孩子依然会认为是这个非常时期让自己的生日礼物,泡汤了。妈妈认为孩子难以面对这样的失望,其实是不尊重孩子,他认为孩子太脆弱,没有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而他的处理方式反倒是鼓励和强化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认知。
我们避免可怜孩子,孩子就能学会克服失望。
身体有残疾的孩子很容易变成联名的对象,比如先天失明,失聪,分娩时受到伤害,行为不便,等等,要避免对这样的孩子产生怜悯之心,好像超出了人的本性。但是我们的怜悯会加重孩子的残障。事实上,残障孩子的医护人员都非常惊讶于这些孩子规避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及技巧,专业的治疗师也会避免怜悯带来的危险,他们经常看到本来已经有进步的孩子,在过度同情和怜悯的家长的误导下出现退步甚至崩溃。这些父母却经常批评和指责医护人员无情,残酷,缺乏同情心。而这些家长的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弱,越来越依赖于家长。另外一些家长就不会把孩子,就会把孩子当成正常的孩子去看待,我们也看到很多残奥会上的运动员们,我们也看到很多,虽然身体残疾,却出现在大学校园中的孩子,而我们最最佩服或者说最钦佩的一个人应该就是力克胡哲。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很多贫困地区捐助的报道当捐助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开始觉得,捐助是应该的,别人是多的,应该给予我们的。恰恰是因为我们对他们的怜悯,可怜,觉得他们可能在山里出不来,很多东西都没有很多事情很多,资源都比较匮乏,所以主动给予他们很多资源,但是我们都知道授人以鱼还是授人渔的问题。
我们经常可怜生病的孩子,生病的孩子需要我们的关注和理解,这很正常,他们没有能力照顾自己,我们也需要帮助他们,然而当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需要留意自己的态度,不要因为孩子正在受苦,楚楚可怜,就忍不住屈从和妥协,我们常常会说一个孩子生一场病就会更作。原因就是在这里,因为在她生病期间,大人给了她很多,原来不会去给到她的东西,也许是零食,也许是玩具,也许是更多的关怀。不幸的是,没有人可以让孩子不受苦,这是生活的一部分,孩子生病时我们满足他的需要,帮助他人或痛苦,引导他面对困境。和健康的孩子相比,生病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精神上的支持,需要看到我们理解他,并相信他有勇气。疾病会让人沮丧,让孩子显得弱小无助,这时如果再加上怜悯,那会让孩子更加觉得自己弱小无助,挫伤他的勇气和力量。
可怜别人是带着向别人施恩的态度,她不会增加对方的勇气,聪明的妈妈给孩子最好的爱,但拒绝孩子的过分要求,而给予他信心和勇气,对妈妈和孩子来说,恢复期也很困难,如果在生病时,妈妈给予孩子的是理解和勇气,而不是可怜和过多的帮助,那么到了恢复期双方都会轻松和容易很多。
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幸,作为成年人,我们面对不幸,接纳不幸,应对不幸,这些都被认为是应该的,我们不会对孩子有这样的期待,而是很自然的觉得孩子很无辜,为他们难过,然而我们这些善意的怜悯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不幸,大人可怜孩子,无论是否有道理,都容易让孩子自哀自怜,这样的心态有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让孩子认为没有义务和能力应对自己的生活,只能通过无助和别人的帮助,这样孩子就很难成为社会中有贡献的一员,他关注的只是自己和自己想要的。怜悯是消极的,他不尊重孩子是贬低孩子的态度,会损害孩子的自我认知和对生活的信心。即使生活中发生了重大的灾难,孩子仍然需要相信:他有责任,有能力,可以勇敢的继续自己的生活。这时候如果可怜孩子削弱的恰恰是他最需要的勇气。
我们不能保护孩子一辈子,成人世界中需要勇气,坚强和能力来应对生活的打击,而这些不是长大成人后就会自动拥有,而是从孩提时代就要慢慢建立的,从孩提时代起就要学习,受到打击后怎样迈开大步继续向前。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勇敢的面对生死,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从克服困难中获得成就感,如果我们希望增强孩子理智行为的能力,我们就要放弃随意的怜悯,我们需要明白对孩子天然产生的怜悯有可能会造成的危险。规避自己的冲动,把我们对孩子的同情体现在对他的理解和支持上,鼓励他找到继续前进的道路,这完全不是说我们不管孩子的悲伤和痛苦,恰恰相反,这和我们对待成人一样,我们不是给朋友消极的态度。而是给她积极的支持。
成人世界我们经常会说,“我不需要你的可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小心的表达自己的理解,以及完全相信他有能力面对考验,对待孩子也一样,我们要尊重孩子,支持他的自尊心,而不是激发孩子自我可怜,当打击出现时,孩子会从大人的态度中寻找如何应对的线索和方式,通过大人的态度找到自己行为的方向。
同情和怜悯不能区分,同情传递出的信息是:“我理解你的感受,你受了很多伤害,我明白这对你来说是很大的困难,我会帮助你渡过难关”。,怜悯传递出的信息则是:“你很可怜,我为你难过,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你承受的痛苦作出弥补”。同情是就事论事的态度,而怜悯则是无原则的可怜人,当我们认为对方弱小时,我们就会怜悯对方,结果,却会削弱对方原有的智慧和能力,导致他们趋向消极,抱怨,陷入悲惨的恶性循环。
当我们看到别人受伤的时候,我们很自然的会流露出怜悯的情感,觉得他很可怜。或者说,觉得他受伤了会很痛苦。但是往往我们也没有给到他积极的回应,让他能够正面的积极的去面对他的困境。始终保持对他人尊重的态度,尤其是对孩子尊重的态度,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在我们还没有养成这种习惯的时候。
放下怜悯,拿起尊重,本章就先讲到这里,下一章我们将开启提出合理恰当的要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