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尔木出发的时候,回想起一开始背上包,皓骅送我走出小区时的场景,还没适应背包的重量,走了几步肩膀就觉得有些酸,和街上轻装上阵的人比起来,背着大包的我显得有些另类,走起路来有点拘谨,担心别人投来异样的目光。第一次伸手搭车也是左顾右盼,预计几分钟内不会有行人从我身边经过,才弱弱地伸出右手,左手努力撑开写有“张家口”的纸,一有行人靠近马上停止,做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一转眼两个多月过去了,背包走在路上,早已没有了一开始的拘谨,心里反而泛起一丝洒脱。伸手搭车遇到行人经过的时候,对向我投出好奇眼光的他们还以微笑。帐篷成了名副其实的定心丸,不会想着尽可能赶到一个有青旅的地方住下(当然后来到的很多地方都没有青旅),而是本着能住帐篷就不住旅店的想法,走到哪也不担心了。于是,走在路上,心情开始越来越放松,开销也在逐渐减少并且掌握了一套经验式的生活技能。我开始享受早上从帐篷醒来,一切安然无恙的感觉,会因为一早收拾好背包,洗漱完毕后的轻松自在不由地加快脚步。一天刚刚开始,而我已经准备好一切走在路上,手中仿佛紧紧地握住了一天的时光,任由自己支配。
几乎没有去景区,看着地图,寻找看过的书中提到过的地方,也许是一座山,一个乡村,一个县城,然后计划路线,遇到新鲜事就往前凑,不用担心耽搁行程。有时一时兴起改变路线专程绕路去某个地方,有时一心想快点离开某个地方。想走路就多走会,想休息就多坐会,一下子搭不上车就干脆坐下来看书,也许看累了一伸手就搭上了。
这段时间,看了几本以上世纪五十年的中国社会发生的事情为背景的小说,主要是杨显惠的《定西孤儿院纪事》和《夹边沟记事》,尤凤伟的《中国一九五七》,在不断受到震撼的同时,又深深地庆幸自己所处的时代,每看一段又重新上路的时候,精神都是恍惚的,想起那些惨无人道,血淋淋的事实,就在几十年以前,真真实实地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上上演,不禁心头涌上一阵阵悲痛,直到搭上一辆车子,开始和车主交谈起来,这种感觉才逐渐消退。当然,看了这些书另一个作用是让我觉得现在的状态已经幸福地飞起了,尽管每天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但至少饿了能吃饱,言行不受限,又或者说,具备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需要的全部条件,这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
11天,从格尔木到成都,走到贵南的时候,酒厂的老板和老板娘给了我200块钱,这11天我总共的花销差不多也就200块钱,当然中途还收到很多好心人的帮助,比如在德令哈的菜馆吃饭,临走时老板娘送给我5个鸡蛋饼,去措美峰的路上,云卓和几位做工的大哥分别请我吃面片,林护站的副站长给我泡面吃,在若尔盖认识的刘大哥不光请我吃饭,还请我到他住的酒店休息,洗澡,临走时送了我一大袋吃的还专门送我到出城的路口,搭车的时候收到水,饮料等等,这些好意完全出自对一个行走在外的人的关照,或者说是一种支持,从心里深深地感激!
一个人长时间在外走着,免不了会感到迷茫,但是换个角度想这也是寻找答案的过程,既然我不愿意过对着电脑思考的生活,那就坦然接受在路上思考的生活,活着总是要争取点什么,钱也好,权势也好,梦想也好,找个好对象也好,不管追求的是什么,总是离不开思考和实践,也许思考更重要,毕竟思维方式决定了行为方式。
与其说在旅行,不如说是在流浪,云游四方还想少花钱,这难道不是完完全全流浪汉的想法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