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千孤儿入内蒙

三千孤儿入内蒙

作者: 九煜小神丐 | 来源:发表于2024-01-28 18:40 被阅读0次

1959年至1961年是新中国史册里凝重的一页,灾祸、饥饿席卷全国,也是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也在60多年后演绎了无数真实的寻亲故事。

这“三千孤儿”,他们还有更宏大的名字:上海孤儿、国家的孩子,关于他们与千里之外、散落已久的亲人之间的故事,每一个都感人肺腑。

真实故事1:延续三四代人,将错就错的“认亲”

1980年代初,崔文柄的祖父催着晚辈去寻找曾经送走的孩子,按辈分,崔文柄该叫要寻找的人“小叔”。那个时候还没有手机,信息流通远不如现在这么发达,他们加入了一个寻亲团,挨家挨户敲开房门,凭着长相开始寻亲,而且一寻就是20多年。

最终在2006年,崔文柄的女儿,在报纸上发现一个山东淄博的男子嘎鲁,长相和家人有点像,也有着他们一直寻找过程中“头上有一道疤”的特征,两家人后面取得了联系,也就那样把亲认了下来。崔文柄父亲病重时,嘎鲁特地赶去照顾了3天,后面在老人逝世后,也赶去相送。这样的往来,在两家人婚丧嫁娶的往来间,变得越来越密切和热络。

后面经过采血鉴定,结果显示两家人没有血缘关系,而崔家人也找到了真正的“小叔”。当崔文柄犹豫再三后,决定告诉嘎鲁真相,嘎鲁先是恭喜了他们,再是对他们委婉地表示他10年前就知道了。

不管有没有血缘关系,人在有了一定岁月沉淀过后,对亲人往往会一种执念和善念,不管亲戚关系真不真,不让“亲人”失望、失落才是真。

真实故事2:时隔65年,再一次见到亲生母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寻亲技术的不断成熟,内蒙古67岁的李永,再一次见到了他的亲生母亲——97岁的史八妹,两人抱头痛哭。

这一次认亲与当初的母子分离,整整隔了65年。算下来,当时的分开,李永才2岁,史八妹32岁,再次相见,一个已年过花甲,一个将近百岁高龄。他们都走过了许多的人生历程,相认时,李永跪在史八妹膝前喊着“妈妈,我来了……”,史八妹泪如雨下,口中念叨着“妈妈对不起你……”

以上两则故事,只是“三千孤儿入内蒙”几十年寻亲之路的一角冰山,根据这些故事拍摄了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讲述了小女孩杜思珩从上海来到草原,遇到萨仁娜的一幕幕温情。此外,大型舞台剧《国家的孩子》也是根据这一历史故事演绎的,生动谱写超越地域、超越民族、超越血缘的人间大爱。

崔文柄和嘎鲁的寻亲奇遇,史八妹和李永的成功认亲,结局都是美好的,他们的分离是在时代洪流下不得已的选择,幸运的是那些1959年至1961年的孩子都得到了妥帖的安放,他们不是被抛弃,不是被拐卖。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被抛弃被拐卖的儿童,依旧走在寻亲的路上......

相关文章

  • 三千孤儿入内蒙

    今天采访了一位留在内蒙古的“国家的孩子”,已经61岁的孙保卫,感慨挺多。 三千孤儿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在遭受...

  • 国家的孩子

    1960年,国家为何将三千名南方孤儿送到内蒙古,背后有何隐情? 当时把这三千名孤儿送往内蒙古,是周恩来和乌兰夫的一...

  • 电影《海的那边是草原》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饥荒,上海儿童福利院,有三千孤儿到内蒙。其中有一个三岁的中女孩,妈妈把她骗到孤儿院,妈妈就转...

  • 永生不忘-笛子独奏

    1960年,因为“自然灾害”的缘故,有三千名南方孤儿被送到内蒙古草原,被大爱无疆的蒙古族养父母收养。哥哥朝鲁...

  • 人生海海,草何青青

    《海的尽头是草原》是根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千孤儿入内蒙”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以两个家庭的视角切入,讲述了一对...

  • 《主持人大赛》经典语录

    01. 我想,收养一个孤儿叫善良,收养一群三千名国家的孤儿,是民族的博爱。 ——蔡紫 02. 伤害与被伤害, 有时...

  • 三千年的盔甲

    三千年的盔甲 锈迹斑斑 我是大漠唯一流浪的孤儿 苍鹰在高空盘旋 风沙撕裂脸庞 流浪的孤儿啊 沙浪起伏 脚印留在大漠...

  • 草原的尽头是爱,爱永远没有尽头

    “一个母亲收养一个孤儿,叫做善良。一个草原收养三千孤儿,叫做博爱!” 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将善良与博爱变成了人...

  • 2018-11-06

    酒醉三千客, 入夢只一人。

  • 镜花水月 | 第三十一章  生灵涂炭

    镜花水月 | 目录 上一章 夜醒三千家,月醒三千刹,魂动肉麻,骨生花,血入三千发。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千孤儿入内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hiv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