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物质丰盈的时代,任何一个商品都tm让我们患上选择焦虑病,大多数我们都买的起,我们不怕花钱,是怕花钱的样子很傻。如何让自己看上去不那么傻呢,大多数人会觉得,那首先不能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呗。如何不一样呢?追求个性,追求酷,追求有趣,有态度吧。产品本身要有这个特质,做产品的这个人,也tm要酷。
可是同时具有这样特质的商品太少了,导致我们的选择都很像。比如,大多数人都用苹果,大多数人都要聊一聊锤子。产品好用,有故事,有情趣,这样的人真的实在是太少,演技烂的比比皆是,演的过火的人也大把。所以就导致少数聪明人、还有艺术家气质的商人;还有对这个时代需求敏锐的人反应过来了这样一个结论:这tm是大生意啊,我的情怀终于可以在这个商业营销滥觞的时代卖个好价钱了。于是他们拉帮结派互相吹捧,互相推气味相投的人走上神坛,将有限的影响力通过社交网络彼此链接了起来。
这些说话有趣,态度酷冷,逼格高尚,知识丰富,精神帝国的诸侯与流浪者们,各立山头却又共享粉丝。他们的产品因为这些特质显得稀缺,会下蛋的鸡很多,一个特立独行改变生蛋模式还会参加达人秀的鸡才是稀缺。
但问题是,消费这些产品的粉丝选择趋同,说的话也彼此越来越像。这让我想起这么个现象,一个城市里新兴一些时髦的餐馆,都是由一些有情趣有钱有时间的外国人先玩,然后外国友人的外围朋友进驻,最后为大众媒体人熟悉,屌丝们才跟进。然后屌丝们都一样了,精英们会吐槽,你看看这些跟风的家伙,他们彼此好像。
这个循环就是潮文化的循环。但谁先尝鲜,谁好像就拥有了产品之外的精神享受。饭馆不是拿来吃饭的,是拿来拍照发朋友圈秀出生活观念的传媒工程。
在一个个体独立精神并不明确,网络媒体又变态发达的北上广国里。这样的戏码还会一直循环上演。除非我们各自有情趣,还有,就是卖商品的家伙们,营销的手段都普遍上升。未来,每个商品都有一个创意总监,首先他有权利影响产品的设计;其次,他真的可以讲出有趣的故事,然后,他真的只锁定一群人,而不是有太大的用户群体野心,并有倾听的本领。
这个烂戏才会终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