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接受不完美的原生家庭,整理好了再出发(2)

接受不完美的原生家庭,整理好了再出发(2)

作者: SharronSoon | 来源:发表于2019-01-08 18:16 被阅读0次

    格伦是一家小型制造公司的老板,在格伦最早期的记忆里,爸爸下班回家都是直奔酒柜,每天都喝得酩酊大醉,最后由妈妈、姐姐和格伦一起把他拖到床上。父亲和儿子可以一起做的事情,格伦一件也没有体会过,而母亲也总是告诉格伦别来烦她。在家时,如果不能安安静静的呆着,很可能招来父亲的言语恐吓或结结实实的一顿揍。十二岁时,格伦找到一份兼职,为的是放学后可以晚点回家,早上则在父亲睡醒前就出门。直到现在,格伦还能回忆起每天早上孤零零地坐在操场边等着有人出现的深深地孤独感。

    二十岁时,格伦决定开诚布公的和父亲谈谈酗酒的问题,当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后,父亲对一切矢口否认,姐姐们只想息事宁人,母亲则竭力替父亲辩护。突然间,格伦好像成了家里的传染病人,所有人都当格伦不存在。格伦只能闭口不谈这件事,直到二十年后格伦的妻子出现了酗酒问题,公司也因为酒鬼父亲的参与濒临经营危机时,格伦意识到是时候请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了。

    有毒父母如何应对危机

    在相对正常的家庭里,面对生活的压力,父母会通过坦率的交流以及尝试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必要时,他们也步排斥寻求外界的帮助。但有毒父母的做法完全相反,当家里的平衡被破坏时,他们会宣泄心中的恐惧和懊恼,从不考虑这样做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通常有毒父母的应对危机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矢口否认或推诿指责:否认事实、拒不面对是有毒父母为重新获得家庭平衡采取的首选手段,通过否认问题,有毒父母企图淡化或忽略自己的恶劣行为。其次是找替罪羊,替罪羊往往是家里最无力的哪一个,例如一个酗酒的母亲可能会说是因为孩子不听话,自己才会生气喝酒。

    2.制造混乱强行阻挠:父母中的一方出现因疯狂酗酒、生病、使用暴力不能履行职责时,其他家庭成员就会主动承担起拯救者和照顾者的角色,形成虚弱+强势、不好+好、生病+健康的家庭平衡模式。如果出现问题的一方开始接受治疗走向痊愈,就会威胁到家庭平衡,其他家庭成员就会强行阻挠。这也就是为什么格伦试图解决父亲酗酒问题时,母亲反而替他辩解。

    3.形成小团体或联盟:有毒家庭体系内一方父母可能会将孩子当做盟友来对抗另一方家长,但孩子要被迫在父母之间选择立场,深陷在不健康的三角关系中。有些父母将孩子当做发泄的情感垃圾桶,母亲可能会对孩子说“我和你爸爸在一起很痛苦”,爸爸说“你妈妈不愿意和我一起住”,孩子夹在中间内心充满压力和痛苦。

    理解是改变的开始,能够带来新的人生选择。但只换个角度看问题是不够的,真正的自由始于行为的改变。

    拥抱你内在的小孩

    关于原谅:很多人都认为只有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他们的人才能和过去和解,事实上原谅这一举动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本质的、持久的改变,因为如果父母继续否认事实、践踏子女的感受、推诿责任,子女还单方面地做出所谓的原谅,心里肯定会觉得不舒服。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为之负责的人——你的父母,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

    1.正视内心的感受

    很多人认为我们的感受来源于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事实上我们的感受,甚至是那些最强烈的恐惧、快乐或痛苦都来自于我们内心的观念。通过审视你内心的感受,你会开始理解带来这些感受的观念和由这些感受所导致的行为。理解你的观念和感受之间的关系,是停止自我毁灭行为的重要一步。

    观念衍生出规矩,内心的感受令你必须遵守这些规矩,于是行为就产生了。格伦鼓起勇气想和家里人一起讨论下父亲酗酒的问题,父亲听后先是竭力否认,然后大吼大叫咒骂格伦忘恩负义、目无尊长,格伦觉得很内疚。看起来他的内疚是父亲的行为导致的,这只是一小部分原因,产生感受之前,格伦脑海里的一些观念就开始发挥作用了,例如“父亲是个病人,我应该照顾他”,“孩子不应该和父亲顶嘴”。

    童年时,可能由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受到过惩罚,或者痛苦感受太强了,出于自我保护,我们将所有的情感深埋于心底。即使成年后,让你重新打开情感的阀门也很难,可以试着想象这些感受属于另一个人,那个人同父母的关系和你的一样。当你开始让一些尘封许久的感受涌上心头时,有些痛苦或难过是正常的,这个过程如同经历一场情感的外科手术,我们必须先清理伤口才能等待它愈合。请记住,当痛苦开始时,痊愈的过程也开始了。

    2.自我界定

    当你把父母的感受当做你大部分人生决定的基础时,你正在放弃自己的自由选择权。如果在你心中,父母的感受永远占首位,那么你的人生也将由他们驾驭。

    情感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你要通父母断绝联系,而是说你既是家里的一份子,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人都是社会性动物,人和人之间的开放关系需要一定的情感上的依存,因此需要在照顾好自己和关心他人的情感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当你尝试与有毒父母沟通时,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当你任凭你的情感反应变得一触即发,就意味着放弃了自我控制,把自己的情感拱手交到别人的手上,也就给了对方掌控谈话的机会。做出回应时,你在感受的同时也在思考,这时候你能意识到自己的感受,但不会任凭它们驱使你冲动行事。

    3.不再自我惩罚

    如果不能认清主要的责任方,你就会一辈子把这个重担背负在自己的肩膀上。如果你一直因此而责怪自己,你的内心就回去永远充满耻辱和自我憎恶,你就会不停的惩罚自己,仿佛让自己过得幸福一些是对过去的背叛。

    4.与父母对峙

    我们都害怕面对有关父母的真相;我们都害怕承认自己渴望从父母身上得到某些东西,以前得不到,现在依然得不到。如果不去主动采取积极的措施,我们的无助感和无能感只会愈发强烈,自尊心也会受到损害。更重要的是,没有归还的,便会转移。如果不想办法解决自己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你将会把它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对峙时,要记得自己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

    对峙的方式可以是写信、面谈,对峙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四个要点:1.这就是你曾经对我做的 2.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 3.它就是这样影响了我的生活 4.这是我现在对你的要求。

    对峙时,父母可能会有一些典型反应,以下回应可能会帮助你:

    A.父母:“根本就没有这种事”

    你的回应:“你不记得不足以说明事情没有发生过”

    B.父母:“这都是你的错”

    你的回应:“你可以把这些归罪于我,但我不会为你小时候对我做的事情承担责任”

    C.父母:“我已经道过歉了”

    你的回应:“感谢你的道歉,但这只是个开始。如果你真心觉得歉疚,请在我需要你的时候伸出援手,和我一起解决问题,重新建立起更美好的亲子关系”

    D.父母:“我已经尽力了”

    你的回应:“我知道你的日子也很艰难,我也相信你不是故意要伤害我,但我想要你明白,你处理自己问题的方式真的伤害了我”

    E.父母:“想想我们为你付出的一切”

    你的回应:“我很感激你为我做过的一切,但这并不足以补偿那些殴打(责骂、暴力、侮辱、酗酒等)带来的伤害”

    5.作出决定

    对峙后,你可能会因为获得了勇气和力量而突然间兴奋欣喜,但也需要做好心理准备,防止有毒父母最后挣扎时所带来的混乱。他们可能会在对峙时保持沉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思后开始不遗余力的惩罚你、斥责你的背板行为,又或者干脆不与你说话,威胁说取消你的继承权。因为你破坏了家丑不外扬的家规,打破了外人看到的完美家庭的神话。从本质上来说,你的行为无异于投下了一颗情感原子弹,由此产生的激烈震荡可想而知

    此时的你可能会有些疑虑、犹豫甚至想回到之前的生活状态。当父母像海妖歌唱般讲出愧疚、怜悯或责备的花言巧语时,确实有种不可思议的诱惑力。这时候你的情感支持体系就尤为重要了,就像希腊神话中英雄尤利西斯被他的船员绑到桅杆上以抵御海妖歌声中的致命吸引力一样,你的朋友、配偶、其他家庭成员也可以将你绑到保护你的情感不受伤害的桅杆上。来自他们的关爱和肯定可以帮助你坚决贯彻自己做出的选择。

    尘埃落定后,你会发现摆在你面前情况和对应的选择有三种。

    A.父母:对你的痛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承认应该对当前的状况负有一定的责任。

    你:成为父母的老师,知道他们如何平等的对待你,以及如何在不批评、不攻击的氛围里 和你交流。

    B.父母:双方都没有表现出任何改变,一切又再次回到了老样子。

    你:最有益于健康的做法就是和他们保持联系,但不要对他们抱有太多的期望,但前提是不要以牺牲自己的精神健康作为代价。

    C.父母:对峙后采取无情的敌对态度,极具伤害的行为也变本加厉。

    你:先暂时中断与父母的所有联系,至少三个月,给所有人一个机会,排解自身的负面情绪,重新审视这段关系对自己的重要性。三个月后重新评估父母的立场是否有所缓和,如果没有缓和可以再次中断练习,或做出最终决定——与他们彻底断绝关系

    不要害怕开始,不要害怕失败,因为根本不存在失败。就算你没有任何战利品,就算你没有把计划中的台词说完,就算慌乱中又开始为自己辩解,就算父母愤然起身离你而去。。。你仍然做到了,你对自己和父母坦诚了你生活的真相。从今以后,再也不会受制于馅与父母关系中的旧有角色而不得解脱的恐惧感。

    这一次,请你拥抱自己内在的那个小孩,告诉他 “不要怕,从今以后,我会好好照顾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接受不完美的原生家庭,整理好了再出发(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hnm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