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照着《资治通鉴》读了一点晋书,对于西晋到十六国中期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对于导致西晋灭亡的永嘉之乱,与另一场中原王朝灭亡的靖康之变进行对比,我觉得二者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想把我的一些想法写下来与大家分享,也欢迎大家讨论,或者提出不同意见。
先说二者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由当时的异族发起。靖康之变的发起方是东北的女真人,永嘉之乱的发起方则是匈奴;它们也都导致了两个中原汉族王朝的灭亡,靖康之变灭亡了北宋,永嘉之乱则使西晋覆灭;而它们灭亡的两个中原王朝又没有完全灭亡,北宋的康王赵构南逃建立了南宋,西晋的琅琊王司马睿也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并且这两个政权也都依靠半壁江山存续了很久。
以上都是这两场变乱的相同之处,然而这些只是表面上的相同,实际上它们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西晋和北宋在灭亡之时的实力相差很大。
西晋在灭亡前已经被八王之乱掏空了身体,这场司马家皇族内部的夺权斗争几乎遍及全国,将整个国家搅得一塌糊涂,相当于大家在一条船上拆卸船板互殴,最终的胜利者也随着船一齐沉没。
而北宋在徽宗时期国力并没有太多损耗。虽然花石纲运动导致全国民怨沸腾引发农民起义,但是几代人积攒下来的雄厚家底并没有太大的损伤,以至于金兵两次围攻开封的时候,朝廷都拿出了大量的赔款,之后的南宋也迅速恢复元气,甚至在经济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北宋灭亡的原因更多的是在于因为长期的和平和对武将的压制导致军事能力不足,缺乏长远意识,导致在盛世中灭亡。
可以说北宋之亡是因为承平日久,而西晋之亡则是因为内耗不断。一个死于安乐,一个死于分裂。
其次灭亡两个中原王朝的异族实力也有很大的差距。
消灭西晋的汉赵政权是由匈奴人建立的。然而这个曾经在汉初对中原王朝造成极大侵扰的民族在西晋末年却远远没有当年的风光。此时内迁的五部匈奴早已经被汉化,很多匈奴人不仅外观上与汉人无异,甚至其中一些在儒学方面的造诣远远高于常人。
汉赵的开国皇帝刘渊是匈奴的冒顿单于之后,他的这位先祖曾经在白登山上围困刘邦七天七夜,使得汉朝不得不同匈奴和亲。然而刘渊却自幼喜好读书,他拜大儒为师,学习《毛诗》《京氏易》和《马氏尚书》,更是通读了《左传》、《孙吴兵法》以及《史记》和《汉书》以及诸子的书籍。而他开国重臣叔祖父刘宣更是饱读诗书,对汉文的经史曲籍达到了精通的地步。
可以说当时西晋的四个皇帝加在一起学识都未必有他们两个匈奴人水准高,如果晋武帝司马炎哪怕能够读完半部汉书,他也不会搞出重新授予藩王兵权的这种愚蠢做法来。
而且刘渊建立政权之初更是打着复兴大汉的旗号,追尊蜀汉的皇帝为烈祖,追谥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尤其搞笑的是刘渊在成汉王的就职演说中提及汉武帝“拓土攘夷”,而那个夷其实正是他们的祖先。
然而相对的,此时匈奴人的武德却并不充沛。汉赵建国之初能够有效控制的领土只有今天的山西北部,即便是极盛之时所占据的领土也不到北方的二分之一。他们不仅打不过鲜卑和乌桓,甚至见到鲜卑军队便闻风丧胆,不战自溃。
其实不仅是匈奴,当时割据北方的所谓五胡(其实不只五个)也大多汉化颇深。他们很多都不再从事游牧,而是与汉人杂居,从事农耕和手工业,很多人甚至做着奴隶才能从事的卑贱工作。
这样的胡人可以说能与汉人区别开来的也只剩下血统了。因此他们的战斗力其实并不强,十六国时期的政权大多都十分短命,占领的疆域也都很有限,直到真正的游牧民族拓跋鲜卑的出现,才终于将它们全部整合。
而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却不一样。他们此前一直生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而且被契丹人分割统治,始终保持着未开化的野性。
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后不久便以摧枯拉朽之势占领了辽朝的大部分领土,继任的金太宗很快覆灭了辽朝,接着便乘势南下攻击北宋。当时的女真人是名副其实的东北亚之王,正所谓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其战斗力不仅是宋朝难以抵挡,周边包括高句丽西夏乃至是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都难以与之抗衡,虽然岳飞曾经一度收服了大部分失地,但即便宋高宗不诏令他撤回,这一战果能否保持太久也是值得怀疑的。
总结一下就是永嘉之乱是因为晋朝内部的剧烈损耗导致实力迅速下降,最终被一群菜鸡啄死;而靖康之变则是凶狠的恶狼下山,吃掉了毫无抵抗能力的肥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