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我是珊瑚大小姐。
全网同名。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将书开发为课程的培训师。
喜欢,就关注我吧。
以下内容来《影响力》P39页:
机场的一个行人——就假设说是个商人吧,正匆匆穿过一个人群拥挤的区域。克利须那协会的募捐员走到他面前,递给他一朵花。这人吃了一惊,把花接住了。但他马上反应过来,想把花还回去,并说自己并不想要花。募捐员回答说,这是来自克利须那协会的一份礼物,他可以保留的……不过,要是他能捐一些钱,帮助克利须那协会做更多善举,协会将不胜感激。此时,目标人物再一次抗议:“我不要这朵花,麻烦你拿走。”募捐员也再一次拒绝:“这是我们给您的礼物,先生。”商人脸上露出明显为难的神色。他是应该把花留着,分文不给的走开,还是屈从根深蒂固的互惠压力,捐出一点钱呢?此时,心里矛盾从脸上散扩散到了全身。他的身体从募捐员旁偏开,似乎马上要走,但随即又被互惠原理的力量拉了回来。他的身体再一次歪开,但没有用,他还是走不掉。他放弃似的点了点头,从口袋里摸出几个美元,对方礼貌地接下了。这下,他终于能自由自在地走开了,手里还拿着“礼物”——直到他看到一只垃圾桶,把它扔了进去。
读完这段文字,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作者用生动的案例讲述了克利须纳协会的募捐员是怎样通过塞给行人一朵花而触发行人的亏欠感得到募捐款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互惠原理可触发不对等交换,即强加的恩惠。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在这个过程,强加者运用了心理学上的亏欠感,也就是我们所说得欠人的感觉太不好了。而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违反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试图回报他人的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团群体欢迎的。
这个强加恩惠的过程,是怎么实施的:
1.强加恩惠——硬塞给礼物。
2.提出要求——要求其行善捐款;
3.拒绝退还——募捐员拒绝退还礼物;
4.达到目的——引发行人的亏欠心理要行人产生偿还的义务感而达到捐款的目的
那遇到这样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我的回答,既然你可以强制我,我也可以强制你。
思考一下,这个内容可以在什么地方适用,在什么地方不适用?
座右铭:成就他人,成就自己
我是珊瑚大小姐,线下读书社群8年,
做过外贸,当过采购,现在是培训师;
是将书籍拆解开发为课程;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培训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