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心理咨询当中,有一半的家长为了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试来咨询,他们的反应是“平时孩子学习还不错,但到考试时就发挥不了,考试成绩跟平时的学习不对等,就像是个魔咒”。为啥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5511172/28bed436c9639fa6.png)
这本《战胜考试焦虑》作者本•伯恩斯坦,他擅长提升个人表现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的应试理论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和为考生提供培训的项目。个人认为书中的内容既适用于任何一门考试,又适用于人生,因为人生便是一场大的考试,就像面试、谈判、恋爱表白、结婚等都是一场人生的考试。
常遇到的三种基本应激反应
1,绷紧了自己的身体,甚至是发抖,呼吸急促,大脑缺氧空白
2,对自身及自己的表现做出了消极的评价
3,在学习或考试的过程中做或想其他事情
一般我们在面对考试的时候,我们一般会有这三种情况发生。你可以回忆一下,你在考试时,或者准备考试的过程中,是身体容易有反应,还是总认为自己不行,或者是在过程中容易分心,开小差,坐不住。当你发现自己要因为身体的反应而引起考试成绩时,就要开始学习如何放松身体。当你发现因为自己脑海里冒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就要开始提升自己的自信。当你发现是因为分心而影响考试成绩,就是开始提升自己的专注力。
除了以上三点外,父母无益行为也容易造成考试成绩不佳的原因。
比较:你是否用孩子的表现与他的兄弟姐妹甚至你曾经的表现作比较
不切实际的期待:你是否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不为人知的天才,或他具有的才智与能力远超出其他人的认识
孩子的表现影响到了你的自尊:你希望孩子成绩好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成为他人眼中的好家长吗?
你事无世细地管理着孩子的一切:你是否相信只有时刻掌握孩子的行为,甚至事无巨细地检查他所写的每一个字,才能保证孩子不走弯路。
你秉承“咬牙坚持”的理念:你是否认为人生充满艰辛,经历苦难便是生活的意义。
看到书中这个部份,我深有感触,‘我不就是这样成长过来的吗’
1,比较。
其实与他人进行比较是一种陷阱,它会引诱人进入消极情绪的泥潭。在与他人进行比较时,孩子们会不再关注造成应激反应的实际原因,而将注意力放在与自尊和爱有关的问题上。
我小时候,妈妈说“邻居家小明每次都能考100”,长大后,妈妈说“王阿姨的女儿现在一个月2万块的工资”。这都是在“比较”中长大的孩子。我心里非常难受,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但表面还会直接怼她“那你当她们的妈去”。
作为家长,理想的做法是关注自己的孩子所处的状况和他的需要,而不是其他孩子现在的所作所为或曾经取得的成就。所以,请用心向孩子提出与他的经历有关的提问,并且在此基础上理解他的需要。
2,不切实际的期待
身为家长,你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为孩子提供支持。但如果你希望为孩子提供真正有益的帮助,就先要承认和接受孩子优点和缺点,并在这基础上用切合实际的方式对孩子进行鼓励,这也有助于孩子实事求是的地建立对自己的理解。
小明的妈妈跟我咨询,她被小明的同学小林的妈妈投诉,说小明给小林发不健康的视频,影响他健康成长。而实际上是小林先发给小明的。但在这个事情当中,小林妈妈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很乖的,很完美的,所以小林的妈妈在件事情上,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3,孩子的表现影响到你的自尊。小时候,我学习成绩不好,小学四年级开始,就是全班倒数10名内,那时我父母都不愿意去开家长会,互相推迟,觉得很没面子。
有些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没能通过某项考试或取得不理想的成绩,就说明他们没有尽到作为家长的职责。这说明你将孩子的表现和自己的自尊联系起来了。而孩子在考试成绩不理想,并不一定说明你做家长做的不好。只代表孩子在所学的内容上遇到了困难。
4,你是否事无巨细地管理着孩子的一切
![](https://img.haomeiwen.com/i5511172/7153440dbc739f6b.png)
很多家长是保姆式的,孩子的什么都管,跟谁玩,老师怎么样都要了如指掌。如果过分关注孩子,甚至替他采取行动(比如帮孩子写作业),都会影响到孩子,最该采取的行动就是为孩子保留成长空间。
5,你秉承“咬牙坚持”的理念
你会有“我挺过来了,孩子你应该也能做到”的想法吗?
当孩子面临挫折困难时,我们作为家长在估计他不要放弃的同时,也要尽可能的给予孩子帮助辅导和支持,让他能在面对困难的过程中,体会到家人的支持,学会怎么战胜困难,而不是一味的“咬牙苦熬”。而不是一味的做拉拉队,加油,努力,坚持。结合问题的实际情况分析,教会他方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5511172/6eb90cadab34e5a8.gif)
所以在去判断孩子为啥考试成绩没有提上去时,家长们一定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做了无益行为,而这些无益行为,比如比较是否影响到孩子建立自信,无巨细地管理着孩子是否影响孩子的专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