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行人从桥镇回县城,路过下寺湾的街道,虎林兄提了一捆芹菜,敲开袁老师家的门。
这是座临街的二层小楼,门是木门,砖是青砖勾了白缝。进了门,一股清新的风气扑面而来。会客室的墙上挂着主人写得书法条幅,一张画案上铺着墨迹未干的宣纸,方方正正的茶几上泡着一壶茶。连着的厨房,通向后面的小院。院门古朴,院内靠墙砌了一溜菜地,种了几株果苗,刚萌发了嫩叶,我只认得葡萄的藤蔓。主人说二楼是三间卧室,邀我们看看,其时正在下雨,鞋上沾水带泥的,不能去。
袁老师的大名听过,他们家是有一番传奇的经历。他父亲祖籍在江西,还是个孩子,就参加了革命。南征北战,随着杨成武将军,驰骋疆场,英勇杀敌。在战场上受了重伤,被送到甘泉下寺湾闫家沟的荣誉军人学校养伤,后来就留了下来,并在当地娶妻生子。解放后,于六十年代携家口回江西探亲。家人以为他早就在外牺牲了,就在山上立了一座衣冠冢。看着亲人给自己堆砌的坟墓,袁父哭笑不得,又不免热泪纵横。嘱咐家人拆除,又回返甘泉下寺湾。他对于这个养伤的地方,有了感情。
袁老师自小在下寺湾长大,后来进了延安的一家企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妻子回了北京,先后在三家国企工作,直至退休。妻子长期患病,饱受病痛折磨。一合计,回甘泉,与他妹妹两口子整修了这一处庭院,养老。这里空气新鲜,与北京比较,夏季凉爽,冬季不冷,吃的是无公害的蔬菜,喝的是山泉水。就是猪肉也是买的黑毛土猪,一次买四头猪崽,托亲戚喂养,两年一槽,不论长多么大都行,就是不能喂市面上的添加饲料。猪出栏后,两家各分一半。这个办法委实妙啊。
七十多岁的袁老师,个高,面善,健谈。说起小时候在下寺湾的故事,绘声绘色。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那个时候这一带的建筑,比如下寺湾街道的老戏台,比如寺峁子的石碑,比如振华造纸厂出的九字麻纸和粉连纸,还有纸坊村的石牌坊和青石板铺就的路。而今许多老东西都不见了,人物两非,令人怀恋与感叹。
和袁老师说话,不由多喝了几杯清茶,抽了几根粗烟。我不由得想,自己到了这个年纪,也该像他一般,选个称心如意的所在,归居田园。
2023.05.0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