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顺视点]:新学期同步管理指导⑨:先理后管怎么操作?
在读书学习名校长管理策略后,尤其是李希贵校长管理思想后,我消化为如下四点:
一、变“建章立制”为“淡化制度”。
我与行政队伍一道制定了《学校质量运行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明确规定:《手册》只具有指导意义,是对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建议,而不是强制要求,教师可以按《手册》中的建议来行事,也可以不按《手册》自行选择更佳的操作方式和行为方式。比如《手册》中有“班级管理一日常规”,教师可以参照执行,也可以另设“一日常规”。学校没有了硬性的规章制度,也就无法再用制度来框定教师的行为,从而让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自由度变得更大。
二、变“监督、检查”为“计划、帮助”。
没有制度就用不着检查,行政人员检查、监督的职能自动取消,改为“计划、帮助”,即提早制订好各项计划,提早公布要求,好让教师准备;如果有困难,则要及时给予帮助。行政与教师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是不同岗位间的相互合作关系。像原来的备课检查就改为备课指导,教务处会同教研组把原来放在检查上的精力都集中到如何帮助教师备好课上。德育处也不再对照要求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检查,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是各班自己的事,德育处要做的是协助班主任管好班级。
三、变“违规扣分”为“友好提醒”。
在原来的制度管理中,我们一旦发现教师违规就扣分,严格的扣分体现了管理者的执行力,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制度的公正性。但在我们采用“名誉管理”后,为了维护教师名誉,取消了一切影响教师名誉的操作措施,教师的行为交由教师自我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有人违规了怎么办呢?我们另外设立了操作方法——提醒。“友好提醒”比传统中的批评还要有效,教师会在管理者友好的提醒中掌握好分寸。
四、变“教师考核”为“绩效计算”。
学校对教师无制度约束,全程无检查,也就没有检查记录,也不需要凭检查记录来考核教师。学校考核小组也不需要了,教师的绩效中属于“态度”的部分交由教师自己负责,学校对教师的主观考核部分全部取消。教师所获得的成绩全是客观成绩,比如教科研成绩、辅导学生成绩、学科教学成绩等。期末30%的绩效工资按照计算出的客观成绩分配,公平公正。
建章立制、检查监督、违规扣分、期末考核是制度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抓手,这也是制度管理的精髓。有制度、有落实、有考核形成了教师管理的整个系统,由此来保证学校工作的良好运行。
但现在,我们把“名誉”当作管理要素,完全推翻了原来制度管理的那套做法,重新设立了新的管理策略,我把这一策略称之为“理而不管”。管理层放弃了大量“管”的职能,专心做好“理”的工作:“理”的重点在于使教师知道为什么做、如何做、做得怎么样,从而让教师的工作条理更清晰,效率更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