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明白一首诗,要知道:这首诗的解义;写作手法;意境。更要了解的作者的写作背景,才能清楚诗所表达的真正含义。从而学习诗,喜欢诗,去写诗,提升个人文学素养!

感遇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浩。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解义:春天,兰草长得翠绿茂盛,秋天,桂花开得洁白干净。欣欣向荣且生气勃勃,自然而然地顺应着美好的季节。谁料林中的隐士,由于闻到香味,欢喜起来。花草树木都有自己的天性,何求观赏者攀折。
写作手法和喻义:一开始,作者通过描写兰桂的自身高雅品质,隐喻自己的高洁品性,后来笔锋陡转,写到,那些令人讨厌的、自以为是,虚假丑陋的人,采摘了这份美好!表达了作者的愤怒与不甘和他的坚贞不屈!达到借物抒情的目的!

意境:兰桂的繁茂和高洁,那么美好,那么纯洁,到了属于它的季节,自然绽放美丽,多美好的画面呀!这时画中出现采花折草人,却破坏了画的美感,恨得想揍那人,有木有?
感遇二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合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解义:丹橘在江南,经过寒冷的冬天,树叶依然翠绿。难道是因为当地的气温高,其实,是自己本身耐寒。香甜的果实可以贡献给嘉宾,无奈阻隔重重又深远。遇到的机缘和命运,循环往复,无从探究。只知道说,种桃树和李树,难道丹橘就没有树阴吗?
写作手法和喻义:从丹橘开写,经冬犹绿,到丹橘的岁寒心,喻义了自己的本心是坚韧不屈的;然后说了丹橘的果实是香甜可口,完全有资格和能力招待贵客,接着转折,就这样好的果实,却是艰难和险阻,难以来到贵宾桌前。隐喻自己受奸佞小人排挤和迫害,才华得不到施展的无奈;最后又一反问句,说出作者愤恺和叹息!

意境:栽有丹橘的江南,经过寒冷严冬的洗礼,丹橘树依然郁郁葱葱,到了秋天,成熟的季节,丹橘树上,挂满了香甜可口,大大小小的饱满果实,它散发出的香味远远就能闻到。可就这些坚韧美好的丹橘林,却被重重大山、沟壑阻隔着,遥远的贵宾永远不知道,竟然还有这样一片丹橘林!
哎,无奈加叹息!不过尽管这样,依然打不垮作者心中的坚韧和不屈!是不是很励志哦?
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唐开元末,玄宗沉迷酒色,李林甫、牛仙客二人把持朝政,排除异己。诗人,——宰相张九龄被迫害,被贬至荆州。作者在那里,看到了兰草和桂花,还有满山遍野的橘树,想起了屈原的《橘颂》,挥笔写下了若干首脍炙人口的“ 感遇 ” 题材诗 。今天大伙看到的是首诗。
总结心得:想写好诗,首先要多读诗、细品味、多观察、勤练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