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道法课,上的是《美丽汉字,民族瑰宝》,为了激发孩子们对汉字的热爱,在上完这一节课的内容以后,我特别安排了播放一部经典动画片,这部动画片是1984年上映的《三十六个字》,影片不长,只有十分钟,它借用三十六个活动的象形文字,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生动有趣,介绍了中国文字的起源。
在我以往的教学中,也曾将这部动画片播放给孩子们观看,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还记得曾经有一个班级要求播放过很多次,孩子们照旧乐此不疲,尽管早已了解内容,依旧每次看得聚精会神。所以,我以为,今天照样会收到同样的效果。
可是,我错了。在播放片子的过程中,孩子们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我认为在观看的过程中,跟同学谈谈影片有趣的地方,说说笑笑,没有什么影响,所以我不愿意打断他们,但是影片播放不久,我却听到了我认为不应该有的一些声音,有的孩子说:“傻不傻呀?”“好难看呀!”有的孩子说:“得抑郁症喽!”还有的孩子说:“声音真难听!”还有的指着屏幕哈哈大笑。
这些谈论让我挺不舒服的。我没有想到,这些孩子观看这部动画片会是这样的反应。平心而论,这部动画片很经典,故事好看又好玩,自然又有趣,片中的中国书法与绘画充满灵气,色彩也很鲜亮,把静态的文字演绎得栩栩如生,创作者想法精妙独特,是帮助孩子了解汉字的特点,激发孩子对汉字的热爱的一个非常奇妙的资源。
然而,这些孩子完全没有看到这些,他们的角度完全偏离了创作者的意图,也偏离了我给他们观看这部作品的初衷,我的心里非常失落,他们的这个反应是我始料不及的。
问题出在哪里?是我错了?是我对他们不了解,错估了他们的学情?也许是的。但是我想,更有可能的,是孩子们缺乏认知和敬畏。
说他们缺乏认知和敬畏,是因为接触他们一个学期以来,发现他们虽然很多常识性的东西都不太懂,却学会了找碴,学会了贫嘴,即使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他们也没有敬畏的意识和尊重的行为,就像今天的这部动画片,明明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特别有趣的还非常有价值、富有美感的动画片,他们却看不到文字的美,看不到故事的美,看不到画面的美,也感受不到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他们看到这些画面,想到的却是一些丑陋的、恶俗的东西,产生的是恶毒的联想。也许他们认为,这就是幽默,这就是思维敏捷,这就是敢于表达。可是,我却有些担心,下节课,得跟他们聊聊这个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