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世界上人那么多,你能想到的,别人早想到了

世界上人那么多,你能想到的,别人早想到了

作者: 颜卤煮 | 来源:发表于2016-02-28 14:47 被阅读254次

    最近因为工作,烧脑严重。

    每天都在抓来挠去,把一个东西分解又组合,组合又拆解。

    忽然有一种感触:

    做一件事时,人常会忍不住想找到别人从没做过的“新”东西。

    但其实,一个事物会发生质变,往往由它内部的顺序和程度所决定。

    (一)

    以前参加一个创业分享,有位年轻创业者说,无论做生意还是做产品,不要太快跌进去。你以为自己想到了一个市场空白点,没有一个竞争对手,别开心太早:

    这么好的事,别人怎么没想到?就没人做成功过?很有可能它根本是个伪需求。

    能够想到某个领域里别人从没想到的,要么你是个天才,要么你想太简单了。

    天才科学家也是历经无数次演算才最终证实了最新的结论,人家并不是拍脑门决定的。

    “一定是异变或掌握了别人未掌握的秘籍,才让一个人或事成功。”

    这种观念,其实是一种早已潜移默化的惯性思维。

    过度强调偶然性的因素,而忽视了合理性的来源与力量。

    (二)

    如果你有分解的思维习惯,会发现,

    事物常常可以按照一些标准,被拆成相关元素单元。

    它们之所发生改变,常是因为元素的排列顺序及各自所达到的程度,这两个方面带来的组合效应

    它们之所以成功,或形成差异性,正因这种组合得恰到好处,产生了聚合效力。

    拿鸡汤文举例,很多人说鸡汤写得好,很大一部分因为某个点抓得好,而不是平平淡淡写一些浅显庸常。

    貌似看来,是因作者视角很新,才带来了文章的精彩。

    然而并不完全是。

    休闲时会看综艺节目《奇葩说》,这个节目给我的一个启发就是:一个事情本是一个平衡的多面体,有很多“言说”角度。

    但只要你抓住其中一个角,1、把它拆分细化 2、放到不同情景中做假设  3、各个情境假设中,务必推演到极端和严重程度(方式要顺其自然,可以用情绪等技巧),不让人找到漏洞  4、各角度论证完毕,回到原点后,将总论点挖到特别深,深得直到脱离现象本身,具有可移植的普遍性时。

    人们就被你洗脑了。

    觉得你的以偏概全,TM的说得太对,太爽,太畅快淋漓了!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朋友圈流行看似偏颇,而文章越读越觉得对的鸡汤文了。

    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食材,只不过是一个拆分安排的顺序和挖掘程度的问题。

    同理,如果感兴趣,可以做一个脑力实验:

    1、下载某些同类型产品,

    2、思考:这些产品主要解决用户哪些问题?

    大部分时候,它们解决的都是用户的几个基本大需求。

    但是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结果呢?

    如果把几个大需求做出细分,形成更多大、中、小的需求。

    这时,差异来了。

    1、产品成长时期,先解决哪个,后解决哪个,哪几个同时解决等顺序决策,会带来很大差异,如产品效果和第一批用户的数量等。

    2、大、中、小需求在不同研发周期中,各自要做到的程度:哪个要做到底,哪个做到便利即可,哪个可以舍弃让用户自己来等等。这些关于程度的决策,也会带来很大差异,如用户是否愿意从头到尾跟着整个产品走下去。

    关于顺序和程度不同搭配,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产品命运和风格。

    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不是每种坚持,都能把你带向成功》,也提到过一种“顺序”和“组合”的观念:

    “小时候考试,一定要按照顺序往下做,一道题卡住,硬生生耗掉大半时间和它搏斗,留给后面的时间越少,压力越大,活生生崩溃。

    ……

    生活里的各种事、各种关系、各种立场,它们之间并非线性关系,不是你必须完成这个,才有资格完成下一个。它们是并列的选择关系,有着各自的权重,你有权选择先做哪个,再做哪个,甚至放弃哪个。没人会责备你是否半途而废掉哪一场。

    人生,是搭建积木,是灵活转动的魔方,条条大路通罗马。“

    (三)

    很多时候,与其将自己逼到一个跳出常规硬生生去“创新“的境地,不妨细想:

    什么是创新?

    新的本质,有时候就是一种改变,

    既是改变,大部分是基于既有旧事物之上而来,而非凭空捏造。

    你能对旧事物做什么?

    1、确定基本元素单元:切割,划分。所有元素,其实都是已存在的“旧事物“。

    2、思考各个元素可达到的程度,做基本划分;如极致、中等等。

    3、思考各个元素可组合的顺序。

    4、结合不同情境,将不同程度的元素,按不同顺序,得出不同组合,越多越好。

    5、针对不同的情景,对不同的组合效果做深远假设和推延。

    6、找出预期效果最好的几个,分别评估风险和盲区。

    7、决策。

    (四)

    为什么要花笔墨来写这样一篇略枯燥又不讨好的文章呢?

    确实觉得这个思维点里有一些值得挖掘,有益的东西。

    很多“奇迹“和”神话“的东西,看似来自天上,其实根在大地。

    其内部有一定规律和必然性,可以通过努力和试错习得。

    它让自己逐渐摆脱了投机的心态。

    以前看到一篇特别好的文章,阅读数100000+,迫不及待查看历史原文,发现这个号竟然是个一共才发了5、6篇文章的新号,但篇篇写得都很赞,没有一篇是废话口水,有文有思有例证。

    人都不是瞎子,走心的东西,想不红都难。

    为什么会红?不是写了个从没写过的点,而是因为写的方式。

    那些“旧“的元素被重新挑选、组合,打磨得集中而尖锐,像一根针扎进了你的心孔,最终打动你。

    所以当自己做运营遇到困难时,不要再一味地说:

    哎呀,现在时机太晚,微信公众号早饱和了,做不成了呢!

    时势,确实会影响你走得吃力或者轻松一些。但成还是不成,根本原因在于你是否能提供好的内容,创造出符合当下需求的价值。

    过度推崇“创新“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偶然性去过程化,只会让人越来越浮躁。

    不如推崇”创新“的可制造,可借鉴性,可实验性。

    有时,合理性带来的聚合反应才是创新的本来面目,更是其创造价值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界上人那么多,你能想到的,别人早想到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hxg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