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善于炒作:李将军的另一面

善于炒作:李将军的另一面

作者: 前山捕快 | 来源:发表于2018-11-02 00:52 被阅读0次

    唐代诗人卢伦所作的《塞下曲》第二首“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赞颂的是汉朝名将李广。如果把这首诗翻译成白话,稍以加工,我们会发现马上就变成了一篇欧·享利式结局的微型小说:——“李广将军外出狩猎。入夜,树林昏暗,阴森恐怖。突然,一阵阴风袭来,将军大惊,凭感觉是只大老虎扑过来,在惊慌中一箭射向老虎,第二天天明将军与士卒们寻找死去的老虎,结果在草丛中只找到一块形似老虎的石头,将军的箭羽都已没入了石中,将军神力啊!”对这首诗——清代著名学者俞陛云在他的著作《诗境浅说》中作过这样的批注:“夫弓虽劲,以后质之坚,没镞已属难能,而况没羽”。

    其实,这首诗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对于这个典故在《李将军列传》中也仅短短数言而已。——“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原来《李将军列传》中也是说将军的箭射中石头后,箭镞插在石头上,诗人卢伦说“箭羽没入石棱中”是夸张的手法,俞先生大可不必当真。

    石头的密度之高,枪弹都不一定能射入,何况是弓箭呢?至于史学家与诗人强调李将军是因为受到惊吓刺激,从而激发出潜能,一箭贯石,几千年来许多人对这个解释深信不疑,我却不敢苟同。我认为这就犯了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错误,那是唯心主义。李将军的箭镞射入石中有两种可能:一是李将军为了震慑匈奴,编造的一个故事“炒作”自己而已;二是李将军的确射出了那经典的一箭,那块石头上有一个窟隆,那支箭纯属偶然射中那个窟隆,插在上面,这个偶然可是千年难得一遇。要不然,李广之后千年,名将如云,怎么就没一个人箭可“贯”石呢?

    汉李广将军武艺高强,足智多谋,战功卓著。早在少年时代我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历代名将》栏目中听过李将军的战绩,对李将军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最近读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后却对李广将军有点看法了。

    据记载:“(李)广家与故颖阴候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以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韩将军(安国)后徒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表面上看,可怜的霸陵仅因为一句话得罪李广,结果招来杀身之祸,其实这里面大有文章。从这件事发生的背景看,李广并不是常胜将军,不久前因为打败仗被贬为庶人(平民)还花了一大笔冤枉钱“赎罪”。刚刚失去权力和荣誉的李广表面上没什么怨言,没事干到处狩猎与朋友醉饮!那是做给武帝刘彻看的,其实心里面窝了一肚火,霸陵尉因为醉酒,也没有认清形势,对这位故将军很不尊重,甚至还带有讽刺:“现任的将军尚且不能夜行,何况是个过去的将军”!这句话正说到李广的痛处,伤了将军的“自尊”。霸陵尉虽然是履行自已的职责,但李广能不记仇吗?

    老虎没牙的时候你可以摸它屁股,但它长起牙来就不得不提防报复了,等到匈奴侵犯边境,杀死辽西太守,大败韩安国将军。于是朝廷重新起用李广。李广就请霸陵尉和他一起去,我估计此时的霸陵尉早已把那次醉酒时得罪李广将军的事忘了,以为将得以重用,于是欣然前往,谁得一到李广的军中,即落得个身首异处。可怜的霸陵尉,谁都想不到报复会这么严重。李广不忘宿怨,斩杀霸陵尉,其实是没有道理的,霸陵尉虽然伤了李广的自尊,但他们之间毕竟没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而不共戴天。再说作为一代名将采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杀一个身份卑微的霸陵尉,那是非常有损形象的,人家会说他鸡肠小肚。

    据野史补充记载,李广杀了霸陵尉之后,上书给皇帝刘彻,自我表明情况,(司马迁也是根据李广的上书作出以上记载的,应该是非常真实的。)并承认罪过。汉武帝回复他说:“报复怨恨,剪除祸害,这正是我对将军的要求。如果免冠赤足叩头请罪,这就不是我的意图了。”此时,边关军情紧急,汉武帝正是用人之际,那有时问去计较一个科级干部的性命,李广杀霸陵尉的时机算是选对了。武帝用欣赏的眼光看着这位很有性格的将军,如果没有一点“霸气”,怎么能镇得住部下,镇不住部下又怎么能带领他们杀阀征战捍卫国土呢? 

    相比李广,霸陵尉显得十分卑微,我们甚至不知道的真实姓名。但他脖颈之后的那道寒光,虽然已闪过几千年,却仍然映照着李广的将军的“另一面”。李将军人性的深不可测,让我们不寒而栗。 

    元狩四年(前119)。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出边塞以后,卫青捉到敌兵,知道了单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带领精兵去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的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李广将军不幸迷路,没有达成战略目的,于是卫青派人质问他,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的所有将士都为之痛哭。

    司马迁通过《史记•李广列传》,描写西汉“飞将军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我想,李广将军与司马迁同一个时代,他们之间还有交集,他的描写应该是可信的。仅从这篇列传中的这一段就透露出一个信息:李广带兵打仗指挥和管理很有问题。反思他历次的指挥的战斗,根本就没有加进一点“智慧”,到大漠出击匈奴,在作战中连起码的侦察兵都不派。李广所部至少两次面临这种情况:一次百人逢千骑,李广部“皆大恐”;一次4千遇4万,李广所部“皆恐”、“皆无人色”。司马迁这样写,本是为了衬托李广的镇静与勇猛,不料恰恰暴露了李广不善于治军带兵的弱点。在李广手下当兵,当然很自由很舒服,但若遇大敌,往往慌乱无措。李广放纵部属,但他动辄全军覆没,自己还差点被俘,他这样对部属是爱还是害呢?笔者认为他这是害了兵。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起用了李广四次,发现这样的将领没有“运气”,过于宽厚,士卒作战不力。所以,叮嘱卫青对他限制使用,但最后一次还是出事了。

    他本人又负能使气终于使他败亡,就是这样一位善于“炒作”自己的将领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战士们痛哭并不能说明他这个人很得人心,这里面情况复杂,一种可能是李广确实宽厚甚至于放纵士卒;一种可能是士卒们的散漫害了这位宽厚的将军,内心惭愧。性格决定命运,李广将军这种性格和行为准则不败亡于此事,也会败亡于彼事,不败于此时,也会败于彼时。(文/史泰虎虎)

    2018年11月2日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于炒作:李将军的另一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hzf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