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材料】
李将军受到朱将军的邀请,从荆州到汴州做客,深夜,朱将军率军偷袭李将军,李将军逃离后生死未卜。李将军有一妻子刘氏,深有谋略,李将军的下属从汴州逃回荆州,向刘氏汇报说:“朱将军叛乱,截杀李将军,现在李将军生死未卜。”
刘氏听后,将逃回来的所有人杀掉,悄悄召集荆州各路将军,并且暗中准备迎接大军回城。
天亮后,李将军逃亡回荆州,看到兵马已经集合完毕,打算去进攻朱将军,而刘氏则制止住他说:“不可进攻,姓朱的截杀你这事没人知道,如果你现在派兵去打他,那么天下人都会以为是你造反,你就说不清楚了,现在应该立马呈报皇上。”
李将军听从刘氏的话。

[个人感想]
刘氏遇事能做到不慌不乱,沉着冷静,已经相当难能可贵。刘氏当即斩杀逃亡下属,是为大局着想,首先,如果下属进城后,大肆宣扬,势必造成恐慌,并且不能排除城内或逃亡随从里有奸细的存在,这些人可能会煽风点火,造成更大混乱,或者告知朱将军,让他知道李将军仍未逃回城内,可能会带兵攻打。与其花更大的代价去安抚其他将士,不如斩杀逃兵,以减小损失。后来刘氏劝阻不要去攻打朱将军,更是非常理智的做法。因为,当下带兵攻打完全是情绪化反应,没用制定作战方案,且在已经损兵折将,师出无名的情况下带兵攻打,相当于自寻死路。古人一直强调打仗要占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只靠情绪,是打不了胜仗的,而且,从长远考虑,就算打赢了胜仗,皇帝如何看待他?一种情况,皇帝不相信他的说辞,以反叛降罪,必是死罪。另一种情况,皇帝相信他是被朱将军刺杀,在毫不禀报的情况下,擅自动兵,自相残杀,也一样会降罪,觉得这样的将领根本不可控,遇事不禀报就擅自决定。
[史料复盘]
古人写史料时,不会全盘托出,需要你能尝试复盘,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有时候,史官写出来的史料会受利益或威逼不能将真正的历史写出来,但里面会有一部分蛛丝马迹供你分析还原。
刘氏看到流亡回来的逃兵,了解清楚状态,得知李将军遇难生死不明,首先为了安抚众人,将属下集体召集一休息处,但刘氏思考片刻,如果李将军真的回不来,这帮人如果说出去必定乱军心,当即以诽谤罪令将士诛杀。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为了提防其他将军得知此事不再服从命令,立刻传令各大将士营地,以李将军即将班师回营为由,摆酒设宴款待众将军,让他们全部留在刘氏府上,施以软禁。再秘密派心腹夺得兵权带兵外出搜寻大部队回城。
庆幸的是,李将军也安全回城,借此刘氏顺理成章的与李将军演了一出好戏。但是,李将军坚持要攻打朱将军,刘氏冷静的劝阻,我们不占天时地利人和,师出无名,应该先上报皇上,并整军备战,才是正确的选择。李将军这才听信。
[案例分析]
刘氏截杀逃亡回来的下属,不给他们再说话的机会,是相当狠的一种手段。为了控制舆论,不外传出去,刘氏清楚只有死人才能闭嘴。当即了断,不再添是非。
第二部刘氏秘密召集各路将军,其实是在控制核心人员。保证关键人物不会动荡。
[蛛丝马迹]
刘氏听后,将逃回来的所有人杀掉,悄悄召集荆州各路将军,并且暗中准备迎接大军回城。
这个史料当中,刘氏有提到要去找李将军吗?答案是根本没有,这不是阴谋论,而是刘氏清楚,李将军回不回来对大局没有影响,而如果这个时候她派人去救李将军就会对大局造成影响。因为即使把李将军一个人救回来,而丢失了部队,那结局就不堪设想。
所以,如果你觉得大局更重要的时候,就不能动用情感去判断或思考。
[思考]
在危机到来时,保持冷静,保持理性是最需要修炼的能力。刘氏懂得不情绪化处事,而是立刻冷静,再做决策。
为保大局,要学会舍掉小利。刘氏放弃李将军,保证军队还在,便是如此。
控制舆论就是控制情绪。舆论的力量,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
控制关键人物,控制最下属后,还要控制中层,防止内部出乱,总有人会想在危机当中,谋取自己的野心。比如,李将军的将领准备反叛,以向朱将军示好,谋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如土地。
保存核心资源,权利是有依据的。刘氏保存的即是军队。
危机信息,不可随意散播,哪怕是心腹,尤其是对下属,如果你找不到解决方案,更多的是造成恐慌,而不是激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