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①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②青年:您是说只有付出了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哲人:是的。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被讨厌的勇气》
[理解]
属归属感,不是“被人接纳”而获得归属;归属感,是主动“去接纳”而获得归属。这样对“归属感”的理解,让人感到轻松与安全,同时有勇气去建构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
[反思]
好像在“归属感”这个点上,我倒从未缺失。我毕业来北京,只有两个关系很一般的同学在,但现在也有一票自己比较熟的朋友。于人际关系上,我有个很困惑的点:我很难与别人建立特别亲密,看似很无间的蜜友关系。
注意到这个问题,是会发现工作中,有的同事特别厉害,即使刚到公司不久,很快就融了进去,与大家吃吃喝喝,各种大小道消息她全可以知道。有个特有意思的事情。一个差不多比我晚进某公司一年,还是我招聘进去的,比我小几岁,后来她又晚此我离开公司一年。结果,她把上下很多同事变成了交往的朋友,周末经常一起活动。
观察到这个现象后,我产生了疑惑:是不是自己缺乏与人链接的能力呢?后来特意学习团体心理辅导,才知道自己不缺乏与人链接的能力,反而很敏感,能共情。后来放下了这个追问,因为无法建立蜜友一般的关系,从未让我觉得有什么特别不便。
今天读到“归属感”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的时候,我恍然大悟。我从未主动与人去构建那种很亲密的关系,所以自然就不会有了。好像现在自己还比较喜欢这种有些距离的关系,彼此未卷入很深,同时如果有需要时,又可以伸出援手。
这算是给自己不擅交际找的借口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