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何为禅修
现在很多人会对禅修感兴趣,哪怕不明白“禅”的深刻含义,仅仅是见到这个字的当下,都会产生一种宁静而脱俗的感觉,这可能跟我们的心浮躁、漂泊得太久,迫切想得到安宁有关吧!于是,世界各地的禅修班、静坐营越开越多,这也算是顺势而生。是顺什么势呢?是顺了我们的心之所趋。关于这点,也是我们修行的重点,你要明白是谁在禅修,是你的身体,还是你的心?搞清这点,会对你接下来的修行很有帮助。
在正式进入我们的禅修学习之前,我们还要明确一些观念:外面所谓的冥想、灵修、单纯的静坐或者外道的四禅八定等的修法,这些都不算是真正意义的禅修。或许这些方法也能令人的内心得到暂时的平静和力量,但对整体生命而言,其究竟的意义不大,也不会持久。如果,你禅修的出发点不仅仅是为了修心养性或得道升天,而是为了寻求生命的真相和大自在,那么你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大乘佛法的禅修。
佛教的禅修也叫禅定,是以智慧为导向的修行,这种修行能让你最终解脱。无论显宗或密宗,大乘的禅修必定是由两个支柱组成:寂止和胜观。寂止的本质是安住,胜观的本质是借助思维来认识实相。通过禅修,你的心可以平静而敏锐,随之而来的就是智慧的开启,并最终由此而识得自心、回归本源。
寂止是胜观的基础,我们会强调先修寂止再修胜观,尽管这看上去像是一个修行次第,但实际上它们是分不开的,这就是止观双运。唯有止观双运才可以开显空性智慧,而唯有这种智慧才能摧毁轮回的根本——无明烦恼,让你得以彻底的解脱。
止观双运的禅修,先是通过寂止让心达到高度的平静和平衡,在意识活动停止的同时,你原本的情绪、执着、概念、分别等都将被暂时止息,这时我们的心会如海底或虚空一样平静,没有任何情绪的波动,这就好比,你只需要把一杯浑浊的水静置一段时间,泥沙便会慢慢沉淀下来一般,当水渐渐变得清澈透亮时,我们也更容易看清水中的物质;同样,当我们的心平静下来,从是非、善恶、利害、因果中跳出,回归到没有这些相对概念的阶段时,在这种没有任何杂念、高度宁静的状态下,以此为基础的胜观就会产生敏锐的洞察力,我们称之为明觉,这如同你在黑夜中行走时能有一盏明灯在手,你将不再难以认清道路,也不会再会走错路,因此能快速抵达目标一样,当内心极度平静时,就会产生对真理和实相的敏锐的洞察力,就能够生起证悟空性的智慧。
贰.关于寂止
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寂止的修法。
寂止就是将意识高度集中在所缘上,并依此安住。事实是,在佛教的整个修行次第中都需要寂止的训练,将寂止和思维法义相结合就是所谓的安住修和思维修,这两者是小乘和大乘的一切修行的基础,也是佛教禅修的基本方法。
藏传佛教寂止的修法有两种:有相的寂止修法和无相的寂止修法。修有相寂止的时候,所缘是一个外在的东西;修无相寂止的时候,一样也存在能缘和所缘,只是所缘不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专注在心的本能上。当有相寂止修得比较纯熟后,才开始修无相寂止。我提醒大家一下,修行还是要根据次第去进行的,不要说胜观更殊胜,我就先修胜观、无相寂止看起来比有相寂止更高深,那我就直接修无相寂止。修行是不能急于求成的,脚踏实地、按部就班的修行,反而更容易成功。
通过寂止的训练,可以解决其他的观修中的很多问题,比如在观修转心四法时,我们需要思维暇满难得,思维寿命无常等法义,一颗有寂止经验的稳定的心态会拥有高度的专注力,能令我们止息一切外缘干扰,集中心力始终专注于思维法义上,随着思维的深入,当内心对法义生起一种真实的、深刻的感受的时侯,我们尽量安住在这种感受之中。思维修和安住修是两种修行的方法,像前面说的那种专注于思维法义的修法被称为思维修,之后安住于因思维而生的感受或见解中的修法被称为安住修。对于安住修的要求是,一般能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如果起妄念了,就又开始新一轮的思维修与安住修。在修转心四法时,我们通过这样反复的观察修、安住修,才能法融于心,才能对暇满难得、寿命无常等生起定解,这时才能生起真实的出离心。由此可见,即使在基础阶段的四共外加行,为了达到高质量的实修效果,寂止的训练也是至关重要。
同样,修生起次第也需要寂止的训练。平时我们习惯了内心散乱、杂念纷飞,无法专注于观想,在这种状态下想观出上师、本尊是很困难的,就更别提进一步安住于和上师、本尊相应的境界中了。而这种局面都是因为寂止的训练不扎实,内心散乱、专注力不集中造成的。所以,不仅是生起次第,修大圆满,修禅宗,以及显宗空性法都需要以寂止的训练作为基础。
调伏烦恼,降伏自心需要的是般若的智慧,但般若的智慧的生起却是以寂止为先决。为了调伏内心的烦恼习气,我们也可以把烦恼作为对镜来修持寂止。比如当你觉得自己贪欲很盛,为贪心所累,色欲的习气严重,这时就要禅修不净观:观男女皮肤之下充满脓血,胃里面充满各种糜烂胃里面充满各种糜烂的食物,肠道里是又脏又臭的粪便,耳鼻也会排出各种不净的分泌物……漂亮的表皮之下是如此的不堪入目,真是没有什么值得贪念的,因此生起真实的厌离心,烦恼也随之渐渐平息下来。要用这种思维的寂止来调伏烦恼,并安住在烦恼隐没后的轻松平静的感受之中。同样,对于嗔心重的人可以修慈心禅来熄灭嗔心;如果痴心重可以修缘起禅来对治愚痴;如果分别念太多可以用观呼吸来净化妄想……总之,我们可以通过思维修和安住修,逐渐止息各种粗大的、顽固的烦恼。随着进一步的寂止的修行就可以达到一种无念的状态,以此种状态去辅佐胜观的修行,就能灭尽所有细微的烦恼和执着,并证悟空性。总而言之,我们的修行其实就是透过有思禅和无思的禅来破除一切无明烦恼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