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人:贵州省博雅书院院长 石行
杜甫、李白如何说话,他们讲俄语还是日语?有同学说是“日语”
几组词“春天、春阳、春水、春日”的吟唱,理解“诗歌”绝对不是“师哥”,既然是“歌”那就可以唱。“春”是一声,“天”是一声。“春”是阴平,“阳”是二声。普通话中,一声二声是平声,三声四声是仄声。这是今天的老师们这样分的,但是古人把四声分为“平上去入”,“上读第三声”。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阴平是一声,阳平是二声。读“白、不、吃、日、一、叶”被天狗吃掉的入声。出口即断是入声。上声、去声、入声统称为仄声。仄声高,平声低,平声长,仄声短。“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听录音: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石老师吟唱太厉害了,我们发现听不懂文字,老师说这是因为字音变了,就像我们现在讲“上街”讲“上该”,是变化了。…
贵州采访了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人,他能背诵很多古诗文,包括《桃花源记》之类的长篇文言文,其实他就是根据诗歌朗诵的方法背诵的。
解诗意:
清明这一天淅淅沥沥的小雨不断,杜牧心情不好,一路上回想起了那些逝去的人,路上遇到了很多祭拜的行人。这个时候,诗人酒瘾发作了,想喝酒了。不知道哪里有酒,突然看到一个放牛的牧童(也许还穿着开裆裤呢)他就问牧童哪里有酒喝,牧童也不知道,但是指着杏花村。
老师教孩子们吟诵,又唱了一遍,他说可能有同学疑惑石老师怎么会的,他是跟着曾祖父学会的。
《江南可采莲》
打趣说古人真无聊,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后来才发现是自己不懂还怪别人无聊。老师唱得太好听了,像黄鹂鸟一样婉转。唱起来,真的和读起来完全不一样,闭上眼睛感觉有鱼在莲花池里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老师耐心地一句一句地教,担心音高了又把音起低一点,我发现起低了我唱不了,要窒息的感觉。
唱要《江南可采莲》又唱李白的《》说完杜牧又说李白,李白是个吹牛大王,说什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又说什么骑鹤。不过有一个人比李白更会吹牛,有人说他们那里有“万家酒店,还有十里桃林”这个人就是汪伦,据说他一首诗都没有写,但是就是因为他有了忽悠李白的本领,于是从此就出了名了。贵州人最能解读这首诗,因为贵州人也是对贵州文化很自信。采访遵义的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用贵州话吟唱了这首诗,今天不能把老人家请来,但是石老师学会了。传说李白被流放到贵州夜郎,就是在遵义,贵州人还在那里给李白立了一个坟墓。
古人读《三字经》,又听孔子读《论语》背古诗文不应该是痛苦的,而应该是快乐的。又有像唱京剧的规范。普通话读出来不押韵,但是贵州遵义人读出来是押韵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人应该像竹子一样有品质,人要活得通透。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斜、花、家”押韵,读斜就不押韵了。有一次李白被贬谪,后来皇帝觉得他很有才,就不贬谪他了,李白知道过后非常高兴,他一有开心事就狂放不羁,他便写了一首“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用这首诗来表达他非常开心,他马上就可以回到京城,那里有一帮酒友,还可以一起写诗,老师又开始吟唱了。杜甫就不一样了,杜甫要忧国忧民,他整天这不开心那也不开心,因为国家刚刚经历安史之乱,国破家亡,他为国家,为老百姓而忧,所以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老师又唱了杜甫的诗,还讲了关于这首诗的故事呢!
唱一首宋词《西江月》结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