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皇帝中,建文帝朱允炆因皇位被四叔燕王朱棣硬生生夺去,而成了历史上最悲情的帝王之一。
不过,建文帝在南京皇宫的一片火海中,逃出了生天,从此任凭明成祖朱棣布下的天罗地网,都是音信全无。
而建文帝的三个弟弟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则全部沦为朱棣的阶下囚,其中,吴王朱允熥更是朱棣的眼中钉!
原来,这朱允熥乃是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懿文皇太子朱标和原配敬懿皇太子妃常氏唯一幸存的儿子,换句话说,他是朱元璋的嫡皇孙,继承皇位的资格比建文帝还正统,更别提朱棣了。
而朱允熥的封号吴王,更是朱元璋未称帝前的尊号(朱元璋未称帝前称“吴王”),身份的尊贵可见一斑。
因此,靖难之役结束后,朱允熥的厄运降临:
先是被朱棣降封为广泽王,迁居漳州;两个月后,朱棣更是直接下诏将朱允熥废为庶人,囚禁于凤阳高墙之内。
至此,朱允熥算是彻底与世隔绝了,可15年后,随着明朝皇室内部的一场争斗,他连苟延残喘的机会都没有了。
离家出走的崇宁王朱悦燇
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允熥的堂兄弟崇宁王朱悦燇由于犯了错,担心被父亲蜀献王朱椿责罚,就偷偷逃出四川,来到了长沙。
当时,驻藩长沙的是朱允熥的十九叔、朱悦燇的亲叔叔谷王朱橞,朱橞听说了侄子的遭遇后,非常热情地把朱悦燇迎进了自己的王府。
不过,朱橞可不是简单地心疼侄子,而是另有图谋。在一次酒足饭饱之后,朱橞屏退左右,突然给朱悦燇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三拜九叩的大礼!
朱悦燇本来已经喝醉了,但叔叔的异常举动,吓得他一下子滚落在地!
朱橞赶忙扶起朱悦燇,然后神秘兮兮地告诉他:“贤侄莫要惊慌!叔叔早先请高人作法,对方说你有当皇帝的命,所以,刚才那个礼,你是受得起啊!”
朱悦燇还在一惊一愣之时,朱橞又接着说:
“如今你堂兄弟朱允炆已经失踪15年,朱棣又得位不正,这说明上天已经抛弃了这两个人,如果你冒用建文帝的身份,由孤来拥戴你当皇帝,到时候肯定一呼百应。”
一听到建文帝,朱悦燇酒醒了大半,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叔叔莫要害我,就当今晚我们都喝醉了,你什么都没说,我也什么都没听见。”
说罢,朱悦燇眼皮一沉,嘴一歪,倒在地上打起了呼噜。
朱橞不甘心,想再次拿天命劝说朱悦燇,可无论他怎么说,朱悦燇就是一滩烂泥,没有任何回应。
朱橞看了一眼朱悦燇瑟瑟发抖的双腿,知道侄子铁定了心思不肯配合。为防走漏风声,朱橞命亲信将朱悦燇囚禁在府内偏僻处。
觊觎皇位的野心家谷王朱橞
谷王朱橞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九个儿子,在洪武、建文年间,他统领上谷郡地和宣府镇,和四哥燕王朱棣同为九大攘夷塞王。
靖难之役时,朱橞应侄子建文帝的诏令,带兵三千赴京师,护卫金川门。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兵临金川门外,朱橞见大势已去,没做抵抗便开门迎王纳降,成为压垮建文帝的最后一根稻草。
朱棣继位后,认为朱橞献城有功,给他加护卫加钱粮,封地改到长沙。
朱橞自恃迎驾有功,不仅大肆排除异己,还搜刮民财,招兵买马,妄图取朱棣而代之。
但朱橞也不傻,他知道自己一个人的实力不够,需要找个人当同盟。
朱橞认为,这个人非他的同母兄弟蜀献王朱椿莫属。
大义灭亲的蜀献王朱椿
蜀献王朱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一个儿子,他不喜争权,埋首典籍中,写得一手好文章,在朝中有“蜀秀才”之称。
朱橞暗中给朱椿写密信,邀请他和自己一起结盟造反,推翻朱棣。朱椿急忙回信严词斥责,警告弟弟不要玩火,以免惹来阖门之灾。
朱橞没有死心,又借侄子崇宁王朱悦燇来举事,结果再次遭到拒绝。
按理来说,事情发展到这步天地,朱橞应该反思一下,至少也要缓一缓了,可他急得不得了!
把朱悦燇关起来之后,朱橞将自己的亲信召集到一起,说了这么一番话:
“往年我开金川门出建文君,今在邸中。我将为申大义,事发有日矣。”
得,明明是自己出卖了侄子建文帝,现在为了造反,却说自己当年偷偷把送建文帝出城,而且目前就在谷王府,他还要伸张正义,把建文帝的皇位重新夺回来!
虽然是睁眼说瞎话,但支持朱橞的部众激动起来了,他们开始准备武器,幻想着再来一出“靖难之役”。
可惜,朱橞他们还没来得及行动,阴谋就已经暴露了。
告密者,正是朱橞的亲哥哥蜀献王朱椿。
原来,儿子朱悦燇畏罪出走后,朱椿一直在打听他的消息,结果发现朱悦燇被弟弟朱橞关在谷王府里,朱橞的异常举动也因此被曝光。
朱椿不想让弟弟出事,更不愿意自己的儿子牵连其中,再次派亲信力劝朱橞停止行动。可朱橞不但不听,反而要求哥哥朱椿和他一起共举“大事”。
朱椿还想多活几年,他赶紧派人向明廷告密,京师震动。
雷厉风行的明成祖朱棣
朱棣得报后,内心无限感叹:“朕本以谷王顺天应命,多年来对他恩宠有加,但却总有人说他有不轨之心,护卫都督佥事张兴甚至多次跟朕及皇太子朱高炽告变,详述谷王种种不法劣迹,只求他人不被连坐。朕一直不敢相信,甚至斥责张兴不得妄言。如今看来,是朕错怪张兴,谷王有负朕心!”
没有半点犹豫,朱棣立即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调集重兵包围长沙,让谷王朱橞及其党羽不敢轻举妄动;
二、派亲信太监到谷王府宣旨,要求朱橞马上把朱悦燇送回蜀地,同时召朱橞到京师面圣。
朱橞一时间卒不及发,又见长沙周边已有防范,情知谋反不能继续下去,只好硬着头皮来到京师。
见到朱橞后,朱棣直接把蜀献王朱椿的密函交给朱橞,要求他读出来,朱橞只看了一眼,便跪地不起,大呼:“臣弟死罪,臣弟死罪!”
朱棣没有客气,很快宣布将朱橞及他的两个儿子废为庶人,之前追随朱橞的人大多被杀,只有张兴因提前告发而幸免。
允熥之死:纷纷攘攘不寒而栗
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就在谷王事发后不久,被囚禁多年的庶人朱允熥突然死亡,年仅39岁。
朱允熥走了,虽然《明史》中只用了一个“卒”字,但由于时间节点卡得太紧,引来后世的诸多猜测。
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悦史君经过参阅多种史料,提炼出以下三种朱允熥的死因,供各位悦友一览:
第一种:正常死亡说。
这一说法以《明史》等官修史书为主,记录言简意赅,但总的意思就是,朱允熥就是正好那个时候去世的。
第二种:明成祖朱棣趁机下黑手说。
自朱允熥去世后,就有人把矛头指向朱棣。明朝文学家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中写道:
“是时建文二弟,惟庶人允熥一人在,自橞有此举,是年即以讣闻。盖上虑不逞者复欲借以干纪,不得不除之也。”
这里就直接点出幕后黑手是“上”,也就是当朝天子朱棣。后世不少史学家,也秉持沈德符一样的观点,认为朱棣从谷王谋反一案中,发现建文帝的号召力还在,为了彻底免除后患,结束了侄儿朱允熥的生命。
第三种:重压之下暴病身亡说。
即朱允熥的死,是在四叔朱棣的逼迫,和自己身体确实很差,两种情况结合到一起,急火攻心才骤然去世的。
以上三种观点,悦史君倾向于最后一种,理由如下:
其一,朱允熥从明朝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就被朱棣关押到凤阳皇家监狱。作为前朝皇弟,他不仅时刻担心被害,还要忍受狱卒的辱骂和欺凌,日子并不好过。到了永乐十五年(1417年),他已经被囚15年,身体条件显然大不如前,体弱多病也很正常。
其二,朱允熥的皇兄建文帝朱允炆一直没有踪迹,朱棣就一日不得安宁,而被关押中的朱允熥,自然就成了建文帝的替罪羊,朱棣不仅会加强对朱允熥的看守,甚至很可能经常派人去敲打,给朱允熥更大的身心压力。
最后,谷王朱橞假借建文帝的名义谋反案发后,朱棣意识到建文帝人虽不在,影响力还很大,如今建文帝找不到,深陷牢笼的皇弟朱允熥就成了靶子。朱棣必然会授意属下更加严苛,朱允熥在重压之下,再加上多年郁郁寡欢,就此一病不起,黯然去世。
悦史君点评:朱允熥从明朝最尊贵的王爷,到长年不见阳光的囚徒,再到莫名其妙地去世,可谓大起大落,悲惨人生。
虽然在南明时期,明安宗简皇帝朱由崧、明绍宗襄皇帝朱聿键两位皇帝,先后给朱允熥追复“吴王”封号,但已经距离他被废去世二百多年了。
特殊的身份,让朱允熥根本无法把握自己的人生走向,最终成为明朝皇室内斗的牺牲品。
悲哉!
网友评论
(不是读完不知,不觉😂)
学习文笔了。🍶
不过话说明朝很多东西众说纷纭,大部分是因为朱家多才多艺…所以老百姓讨论的多一点…同时这一期间的皇权更替又确实比较乱,朱允炆是皇孙嗣位(当然,这符合当时的法定程序),朱棣夺位自立,朱高炽一年挂掉,后面土木堡之变兄弟争食,嘉靖是兄终弟及,崇祯又是兄终弟及…再加上北京城两次易主,很多文献不见了,一部明史…只能靠猜和打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