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提出,中国式家庭带来的矛盾主要是由亲密关系的错位导致的,它主要有三种:一是夫妻关系的错位,夫妻将对方当成了理想父母,而不是视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二是亲子关系的错位,孩子成为了家庭的核心,忽略了配偶,让父母和孩子都无法自由地享受人生;三是婆媳关系的错位,由于母亲与儿子在心理层面无法分离,母子关系超过了夫妻关系,导致的婆媳矛盾使家庭不得安宁。
这些亲密关系的错位不仅危害一个家庭,往往会随新家庭的建立继续传递到下一代,形成中国式家庭伤害的轮回链条。
由于亲密关系的错位,原本充满爱的家也可能变成伤人的利器。那么,有什么办法才能让家不再伤人?在这一点上,作者给出的解决之道是:爱与分离。父母既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又要学会与孩子健康地分离。那么怎么做到爱与分离呢?
首先,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让他们确认自身的存在感。
所谓存在感,作者做出了这样一个论述:存在=被感知,不存在=被忽视。拥有存在感的孩子,他的真实感受能被父母感觉到,他知道自己是被他人关注的,让他能够不用过多依赖外界评价,真实地做自己。而没有存在感的孩子因为长期被父母忽视了感受,会有强烈的缺乏爱的体验,会导致另一个极端,即无比渴望被他人看见。所以,他们在长大后,会想方设法被他人看见,甚至扭曲自己的真实感受迎合他人,并倾向于寻找一个理想父母来弥补儿时缺失的爱,在理想父母这里重新“被看见”,从而导致亲密关系的错位。
而足够的爱是指父母要全心全意地爱孩子,关心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并因此而拥有安全感,保持情绪的稳定。这里有两个误区需要注意。首先,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等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以后才开始的,而是婴儿时期就应该进行。作者告诉我们,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是在婴儿期建立起来的,婴儿期的孩子最需要父母无条件的爱让他发展出安全感。只有这个阶段得到了足够的关爱,孩子在未来才会有健康的心理基础。书中还特别提到,在三岁以前,父母,尤其是母亲,都不应当与孩子分离超过两星期以上。
第二个误区是,爱要让孩子能感受得到。法国名著《小王子》这本书里,小王子的玫瑰花是独一无二的,因为这朵花是由他亲自驯养的,小王子每日悉心照料,还要陪花儿说话。正是在这样温情的相处中,小王子与花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也让这朵花成为了最美的那一朵。
同样的,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不应当是冷冰冰的几句话,也不是像完成任务一样去关心孩子,而是应该温柔地抚摸他们,与他们嬉戏玩耍,在成长过程中多拥抱夸奖他们,这些行为虽然简单,但却是传递真情最好的方式,也是中国人不太注意的地方。因而,即使绝大多数父母都愿意给予孩子充足的爱,但如果不知道怎样把爱传递给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爱,也就无法真正给予爱。
因此,分离行为当从幼年开始。而如果家庭当中,原生家庭的伤害已经无法避免和改变,就更需要扭转自己的认知,让伤害停留在自己这一代,让小家庭里的亲密关系不再错位,用爱去抚育自己的下一代,让他们学会健康分离,这样,伤害的轮回链条将不再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