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论语》时,在讲中国的思想文化史时,经常会读到孔子自述他一生的学习和修养过程的一段话。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我想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使用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来说明我们所处的年龄段,并没有真正去搞清楚孔子赋予这些年龄的意义与境界!
从30岁到40岁,应该是人一生中最应该拼搏,最值得期待,最辉煌的黄金十年。不管你曾今是否放浪形骸,不管你曾今是否虚度光阴,这十年你应该面对你的人生了。
昨日已逝,明日未来,现在刚刚好开始,既不太早也不太迟,能否在这十年中赋予人生意义是个很认真的话题,能否在40岁时达到孔子所言的“不惑”境界也至关重要!
那么,孔子所说的“四十不惑”到底是何种境界呢?是不是说,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任何迷惑了?就什么都懂了呢?我们以为是的,其实不然。
我们都学过《列子》里的一篇文章《两小儿辩日》,两小儿在争辩到底是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说的都很有理有据,最后,没办法只好请教大圣人,大学问家孔子来辨别是非,可是,孔子也不能决也。可见,孔子也有不解的事情和现象,没有人会没有迷惑,没有人会什么都懂。
孔子不惑之处,不在于他的知识比我们多,而在于他比我们具备了更强的洞察力和人生智慧。
一个人的境界、一个人所能达到的人生的高度不是看他的知识面有多大,而是取决于他的认知能力有多强,这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孔子的四十不惑到底是何种境界呢?
上海电视大学鲍鹏山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了一期《孔子是怎样炼成的》里面专门有一集对孔子的四十不惑进行了解读,我很赞同他的观点。他认为孔子的不惑有两个意思:
第一,就是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我知道我这辈子该干什么了,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也不会再动摇了,40岁了,不会再动摇,不会再改变方向了,不会再改行了,这是不惑的第一个内容。
还有第二点,就是对这个世界上的林林总总,对这个世界上的光怪陆离都能够做出价值判断,判断了它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这是非常重要的。
40岁之前,我们都还很年轻,对人生既迷茫又充满理想,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总是想去大干一场,但,当我们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试错后,渐渐的才发现自己的方向,也许这才是人生该走的路,我们不再迷惑前方。
40岁前,我们还不能完全揭开人生残酷的面纱,我们还不关心世界的真相,我们都还在做着吃瓜群众。因为, 我们还没有很好的判断力。
所以,孔子的四十不惑到底是种什么境界?是一种价值判断力和思考力。
这种判断力让你在重重迷雾下总能辨别出真、善、美和假、恶、丑!你不再相信表象,你不再被他人影响,你不再做吃瓜群众,你甚至已经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你只相信你的大脑!
十年,至关重要的十年,去训练你的洞察力和思考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