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彭宪先生提议,群里从1月21日起将开辟“今日谈”专栏,由各位朋友轮流每日一谈,这不仅可以调动各位朋友思考发言的积极性,也可以从中借鉴各位朋友教育子女的方法和体会教育的智慧。本专栏集将持续跟踪,将毎日的发言收入汇集,谢谢各位!
彭宪先生提议: “家庭教育群”第二届【迎新年茶话会】圆满地拉下帷幕,16位群友的精彩的演讲留下了纷呈的故事,也给了我思考……。我突发奇想,“家庭教育群”就是群英会,就是群英荟萃,就是八仙过海;各位都是资源,都有感受,还真有故事,如果都能袒露心扉的话,一定受益匪浅。我当场向裘群主、齐群主提议,建立“今日谈”专栏,让各位群友都能成为专栏作者,谈自己的故事,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进步;每天一篇,一年365天,也就是一本大书,即是微信集,也是教科书,有乐有趣而又有益,也许是众多微信群的首创,欢迎大家踊跃报名!
经彭宪先生倡议后,大家热烈响应,认真发言,积极评论。直至2月9日,巳将各位值日生的发言和各位朋友的评论汇集至〔四),从2月10日开始,将开辟《专栏集》(五),谢谢大家!
【今日谈 】(23)
2月13日
《 我和13岁割腕女孩儿的故事》(作者:孟春芝)
我曾经分享过几次这个故事,最初人们听到这个题目,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复杂或者比较大的一个故事。我分享完之后有人不相信,说就这么简单?所以看到这个题目的人,可能到最后会觉得有些失望。并且我也没有做标题党,我的标题也是平铺直叙式的。
那是几年前了。有一次我从广东回唐山老家,来后去一个医生朋友那调理身体。刚一进门他的太太看到我就说,孟老师,你回来啦,可想你了。我说你真玄乎套——这是我们的方言,用上海话我不知道怎么说,用普通话大概是有水分的意思——你想我什么呀?她说我的邻居家一个13岁的女孩儿,前些日子被学校劝回来一次了,家长好不容易动用各种关系把孩子送回了学校,这回她又在学校割腕。老师和家长说,把你的孩子领回去吧,不要再来了,我们教不了她;况且出了事我们负不起这个责任。
听医生朋友爱人说完,我说,哦,我知道你是想我了,你想让我怎样呢?她说让那个邻居过来,你给她出出主意?她的先生也就是那个医生听到这说,孟老师不跟她们聊,说话亏气。我说让她来吧,这也算是赶上了。
一会儿工夫,只见一个细高个的女人抱着一个1岁左右的孩子进来了,当时我已经趴在了调理床上。我让她说了说孩子的情况。她说上次是孩子在课堂上不听课,在一张纸上反复写了无数的“死”,“死”,“死”。这次又是在课堂上割腕,把老师同学都吓坏了。我说孩子出现这种情况通常是心里有个结,只要打开这个结儿,问题就好办了。
然而这个“结”究竟是什么?现在我也不知道。但是这个“结”也就是这个问题可能并不大;当然如果现在不解决,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大。还有这种情况下,最好不要逼着孩子去学校,如果心结不打开,你用一个班的武力押解她去都没有用。
就在我们说话的时候,那个13岁的女孩儿敲门进来了。
因为孩子这种状况出现后,包括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会非常着急,她们早已经商定好了今天要带着孩子去学校,去求老师,家长是怕孩子没有学上。我趴在床上,侧着身子,抬起头来看了看那个孩子。那个孩子和妈妈说爸爸让她回家,然后他们母子三人走了。我们继续治疗。
一会儿,我的手机上出现一条信息:孟老师,我的女儿说她太喜欢这个孟奶奶了。我回复问她,那她自己的奶奶呢?她回复说,那孩子说她奶奶太讨厌了。问我:你明天还来吗?能不能让我女儿和你聊聊?
大家知道,这个时期的孩子其实很难轻易地佩服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的,况且素不相识。于是我说,我明天还来,我可以和她聊,前提是一定要她自己愿意。
第二天我还在客厅等着的时候,女孩儿来了,非常胆怯的神情,眼睛不敢看我。我让她坐下,很随意地聊天儿。聊了一会儿,我说:“昨天你妈妈抱的是你弟弟?”“嗯。”——声音很小。“你喜欢你的弟弟吗?”她说不太喜欢。
大家知道,如果她喜欢这个奶奶,她一定会想把她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奶奶,对吧?那么她现在说的“不太喜欢”一定也是大大打了折扣的,因为这么大的孩子是有是非观念的。我说你想过吗?弟弟还小,所以他更需要妈妈照顾,你小的时候你的妈妈也是这样照顾你的。听我这样说,她忽然抬起了头,望着我。我赶紧说,你知道吗?有了弟弟,你才是骄傲的大姐姐——我边说边伸出大拇指在她眼前晃了晃——弟弟也需要姐姐照顾。女孩儿的神情出现了变化,眼睛也不由地亮了一下。稍停,她说,奶奶,我其实有一些不好的东西。我当然知道她指的是什么,我蹲下来,一把把她抱在怀里。我的眼睛湿润了,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她,我一字一句地说,孩子,你知道吗?那不怪你,那不是你的错。这时我明显感觉到孩子的身体放松了。我又说,奶奶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你是一个有想法的孩子,以后有了什么想法可以告诉爸爸妈妈吗?女孩儿笑了,边笑边点头。
当时在场的有全国各地的很多病人,大家都很惊讶。有人说,如果不是亲眼看到这两天的情况,说什么也不能相信这件事这么快会解决。还有的说,这个女孩儿好幸运呐,如果不是遇到孟老师,下一步有可能离家出走,还有可能做出更可怕的事。
随后,我又电话和她妈妈聊了聊,最后我说建议你们夫妻二人 给孩子道歉,因为有了弟弟对姐姐关注不够,以后你们要多了解姐姐的要求,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
以上就是我与女孩的两面之缘过程,两次加起来也绝对不超过1小时。此后我再没见过他们母女俩。但是我知道,这个女孩儿的问题应该是基本解决了,因为后来我接到了她妈妈的两次短信。
记得当时在场的一个家长问我,也没看到你和她说什么特别的很多的话呀?我笑着说,是,大家都在这儿呢。众目睽睽之下,我一个陌生人,确实没有给她任何物质上的东西,也没有你们想象出来的去做那种长篇大论的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应该说我确实给了她非常需要、也应该得到的东西。另外一个家长还是有些疑惑的问,那她还会不会去死,我说你以为她写那些死死死,还有割腕是要死?我说好比你们来这看病,和医生说的都是病的表现,病的根源能看到吗?呵呵,我这个一向不喜欢和家长讲理论的人似乎要讲到冰山理论了。
关于他妈妈第一次从我这里离开给我发短信说,他的女儿特别喜欢这个孟奶奶。这个事我反复回忆了很多次。我想不起来我跟这个女孩儿说了什么,在那种情况下,我应该没说什么。我想那时女孩儿接收到的最多的只能是我的态度、眼神。爱,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有了弟弟,你才是骄傲的大姐姐。”这等于给她一个很有价值的标签儿。“这不是你的错。”短短的几个字,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我的那一个拥抱,让她认识到她很重要。让她对自己今后的每一天有了新的期待,让她相信自己“我很好。”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也谈到了爱和归属感。每个人都是需要被爱。当女孩儿知道自己小时候也是被妈妈这样照顾,现在妈妈照顾弟弟并不是不爱她,她一下子放松了。妈妈的爱就是暗夜里的光。我知道一些家长又会说,哪有父母不爱孩子?是的,父母都爱孩子,只是,这个爱孩子感受到了吗?
在场的人还有不理解,说你以前跟他们也不认识,怎么这么快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这让我想起了那个著名物理学家、电机专家斯坦门茨帮助福特公司修电机的故事。他用了三天时间聚精会神的听,又要了梯子,爬上爬下忙了多时,最后在电机的一个部位用粉笔画了一道线,写下了“这里的线圈多绕了16圈。”几个字。很快,故障排除了。说到酬金,斯坦门茨开出了1万美元的价格。人们惊呆了,要知道当时许多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工人和优秀工程师是为了月薪五美元,从全国各地来到福特的。这一条线,相当于一个普通职员100多年的工资收入。斯坦门茨的回答是,画一条线一美元,知道在哪儿画线9999美元。是的,画这个线只是一刹那的事,而为了知道能把这个线画在这里,在这之前要花费了很久很久的时间。
我说我和这个孩子聊天儿也如同医生看病,只是我们是家庭教育方面的医生。当那个妈妈进门的那一瞬间,我大体上看出了问题的原因,接下来那两个短暂的时间也只是为了验证一下我的想法。
我之前分享过几次这个故事,有的人听到最后都不明白,这也无非是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长短的差别而已吧。其实没有一下子就想跳楼自杀的孩子,很多孩子的悲剧真的是可以避免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孩子的心门打开了,问题自然解决了。
故事讲完了,还有几句话要说。我经常说,我对每一个来找我的家长都报以同样的热情,如果说技术的话,我的技术也是一样的。我给每一个家庭的药方,实在的说,效果又是不同的。为什么呢?
家长不同。比如说家长向孩子道歉,这真是一个非常有效地解决亲子矛盾的方法。然而,当我和有些家长这样说的时候,他们会非常诧异地说,我给他道歉?似乎给孩子道歉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似乎孟老师的方法十分幼稚可笑。
虽然我只见过这个女孩儿的妈妈那一面,我至今没有见过那个女孩儿的爸爸,但是我对这两个家长非常佩服,包括没见面的孩子爸爸,他们一定是按照我说的做了。这才是这个药方真正有效的原因——首先知道,更要做到,才能得到。
【你说我说大家说】
你说我说大家说,海阔天高任驰骋,中华博大西洋精深共融合
倪绍旺:@春日暖阳 孟老师站在孩子的视角,认可和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的内心产生共鸣。您春风化雨,让孩子找到归属感,源于您对生命的爱和守护。教育的责任和做为师者的担当化解了一个难以想象的风险。倘若我们其他家长或者老师今后遇见类似事件,请和孟老师一样,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同理心和孩子一起面对困局用爱破局!
子云空亭:@春日暖阳 有时候孩子遇到的问题在旁人看来未必是危急的,有时候问题的解决也好像明镜蒙尘轻轻擦拭干净那么简单。我不认为心理咨询是靠一己之力点化他人那么能干。我们只是临时的拐杖,关键在帮助求助者获取自助的力量,并为之找到支持体系。医者仁心,宜己宜人,与您共享助人的快乐,祝福那孩子重识家庭的关爱,希望更多的家长在孩子治未病上福至心灵,注重与孩子交流共建,一同成长!
常乐:@春日暖阳 [强][玫瑰][咖啡]身边有一些宝妈不敢要二孩,除了考虑抚养成本,忌讳的就是大孩的感受,其实,只要父母给他们足够的关注和爱,手足连心。
彭宪:@春日暖阳 今日谈, 要能放下身子与孩子沟通,不容易;孩子有过失,启迪鼓励,不容易;发挥孩子的闪光点,不容易;把一个割腕女孩,唤醒过来,孟老师,伟大!
敏敏:@春日暖阳 感谢孟老师的分享,作为专业工作者,被人喜欢是很幸福的,因为能够帮更多的人解决困惑,蹲下来面对孩子,只有用心去感受、体验,才能打开他人的心门,你做到了,敬业、专业的处理方式,因此也有了更完美的结局,从小的说帮助了孩子,让孩子进一步理解了爱,从孩子出发帮助了父母,让父母更安心、从而也帮助了家庭走向和睦。同时感受到需要更关注二胎家庭孩子家长,如何能做得更好,给到每个孩子满满的爱,很有感触。
晴耕雨读:@春日暖阳 ,谢谢孟老师的故事。您提到家长给孩子道歉一事,确实是很多家长没有办法做到的事,但这招又是解决亲子矛盾很有效的一招。您的一赞二点三抱,影响了这女孩的明天,她会感谢您一辈子。
您的故事让我想起十几年前,自己经历的一件事,那时自己的孩子刚刚出生不久,无房无车,生活压力特别大,整天愁眉苦脸的,有一次在亲戚乔迁喜宴中无意就和这位陌生阿姨共一桌,不知道为何她就特别关注我,问我干什么工作,为何不开心……我就一一和她说了,然后她对我说了一句话:你那么年轻,有文化又一表人才,你过几年一定什么都会有的。那时她的眼神温和而坚定地看着我……就是这个眼神和她这句话,温暖了我,后面工作和生活也更有了力量。
现在十几年过去了,依然还能记得她那时候的神情,我特别感恩这位陌生的阿姨。
春日暖阳:@晴耕雨读@或许到她长大,早就忘记了这些,但是爱是有记忆的,成长中需要的营养已经浸透到她的骨子里,这个记忆是会有的,我们只需祝福!
我们一生都有许多需要感恩的人,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我曾经想和大家说说我是怎样走上家庭教育这条路的,也有需要感恩的人!
洪传霖:@春日暖阳 ,谢谢孟老师的故事。故事里最佩服的就是您借助家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和经验迅速地发现问题,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机师精准找到问题所在。这点还真是提醒了我以后遇到紧急的特殊情况要找专业力量咨询,高效解决问题,不该自己着急胡乱尝试。谢谢老师的分享!也祝福那孩子和家长。
沁蕴:孟老师你谦虚了。你有大爱、有助人的发心,你也有方法,举文章例句“女孩儿接收到的最多的只能是我的态度、眼神。爱,是教育的核心内容。”“有了弟弟,你才是骄傲的大姐姐。”这等于给她一个很有价值的标签儿。“这不是你的错。”短短的几个字,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我的那一个拥抱,让她认识到她很重要。让她对自己今后的每一天有了新的期待,让她相信自己“我很好。”~你运用了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原理,以咨客为中心,把每个孩子看作独一无二的个体,说明你有理论依据。举文章例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孩子的心门打开了,问题自然解决了。”
《家庭教育文化群》“今日谈”专栏集(五)【今日谈 】(22)
2月12日
《家庭教育应尊重孩子、尊重专业》(作者:沙立)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发生在我儿子与我之间的故事。当时,我儿子在加拿大温哥华一所公立中学读八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二)。学校允许每位学生选修三门课程。我儿子对文化和语言有极大的兴趣,于是,他选择了三门语言类型的课程:法语,日语和韩语。做为华人家长,我们认为三门语言课程太多了,建议他最多选两门语言课,选一门实用的课程,比如计算机或者商科类课程。可是,我儿子比较固执,坚持选三门语言课。我们想极力说服他,但没有成功。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我们没有强迫他的情况下,他最后还是选了二门语言课,一门商业课,与我们的建议一致。那么,他是如何改变想法?我们之间的这个矛盾是如何和平解决的呢?
当看到儿子毫不妥协,执意按照自己的意愿选课的时候,我没有采用强硬手段,没有以父母的权威强迫他按照我们要求去选课。我对儿子说:看来,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能否这样?我建议你去学校找counselor,也就是学生顾问,听听他们的意见。在加拿大的大中小学里都有为学生提供免费心理和学业辅导的老师。这些职位要求有咨询心理学(counseling psychology)或学校心理学(school psychology)专业的硕士学位。
我对儿子说:见到counselor,你就这样说,我想选三门语言课;我的父母不同我的选择;我又不愿意在这件事上听从他们。因此,我与父母之间气氛非常紧张。我也很烦恼,不开心。我应该怎么办?儿子同意了我的建议,在学校找counselor谈了半个小时。他放学回家后,我问他谈得怎么样,他很淡定,轻描淡写地说他最后听了counselor的建议,选了两门语言课,一门商业课。他的最后选择跟我们的建议一致,而且我们之间没有发生争吵。我问他是如何改变主意的。他说counselor跟他做了分析,讲了这个选择的好处,等等。总之,counselor以她专业的方式说服了儿子。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件发生在我家的小事有以下几点启发:
1)孩子有他们自己的,与父母的愿望不一定一致的智力结构和学业兴趣。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父母应该认识、理解和尊重这个现实。父母对孩子教育应该立足于这个现实。
2)我在建议孩子找counselor的时候,让他把他与父母之间冲突的真实情况,和他自己此时此刻真实的想法和情绪,坦率地告诉counselor。这是家庭教育和人际关系中真实性原则的体现。真实和诚实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
3)我当时想,他与父母之间冲突是他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他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还会遇到与他人的矛盾。他需要在生活中掌握正确面对和有效处理这些矛盾的意识和能力。我当时想通过这件事情告诉他,生活中有困难和问题不可怕,关键是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办法。这是为了培养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在必要的时候寻找恰当的外界帮助,也是一个人独立自主能力的有机部分。在加拿大,心理咨询比较普及。我希望他知道在今后的人生中如何充分利用各种专业服务,去解决或缓解个人和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遇到心理问题,寻求专业人士,而不是亲朋好友的帮助有几点好处:第一,专业人士能够冷静和理性,不带或少带情绪的面对、分析和处理问题。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对我们认知和判断力的影响是破坏性的。亲朋好友在帮助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是带感情、带情绪的。第二,由于,专业人士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他们提出的建议是有科学依据的;亲朋好友的建议多半是出于有限的个人经验。
4)父母与孩子有冲突是家庭环境和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的一部分。父母没有必要在这类冲突面前惊慌失措,恼羞成怒。父母应该首先正确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我极少以父母的权威强迫孩子接受我的想法。我与儿子的关系一直很融洽,交流得很顺畅。他现在很独立,大学毕业后,在加拿大的首都渥太华有了自己喜爱的工作,同时,他认为必要的时候也会主动听听我的意见。通过这件事,我希望儿子能够亲身体验到用冷静、理性和以理服人的方式解决人际关系的做法是什么样子。这是家庭教育中的以身作则原则的体现,这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modeling的概念。
我希望这个小故事和由此得出的几点启发,能够引起朋友们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做一点思考。在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请注意理论原则和具体方法的差别。前者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通用性,后者一定是因孩子而异,因家庭而异,不可简单照搬。
【你说我说大家说】
你说我说大家说,海阔天高任驰骋,中华博大西洋精深共融合
高宏志:@沙立 谢谢沙老师。尊重孩子有选择的权利确实需要家长放下自己的权威,接受孩子可能“犯错”的事实。事实上借助第三方(专业人士)解决当事者之间的冲突也是组织管理的常用的办法;因为第三方会把情感因素和家庭或者组织的历史背景因素(比如孩子们已经对父母的说教有些反感和抵触)排除掉,给出更客观和有理性分析的建议。这些建议家长和孩子们都更容易接受。在这方面你做的比我好多了:我在大的事情上还是愿意给孩子们提“建议”,有的时候孩子的逆反情绪还是蛮强的!
苦行者:@高宏志(惠灵顿) “借助第三方(专业人士)解决当事者之间的冲突也是组织管理的常用的办法;”你对这个办法论述很具体独到,给人耳目一新感觉,谢谢!
春日暖阳:@沙立 今天的今日谈中的问题,几乎每个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如何处理,彰显智慧。本文作者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可视为家庭教育的典范!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但孩子因为经验不足,认知不全,所以需要家长的指导,但这个意见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强制给孩子建议是可行的,这里建议孩子找专业人士,最后家长的意愿是通过孩子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认可,得以实现,不仅没有冲突,没有影响关系,还教会了孩子今后遇到此类事当如何解决。事情的完满解决得益于父母完全的理解和尊重,特别重要的是,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注重了真实,这也是孩子愿意听从父母建议的关键,从而使问题圆满解决的关键,更为孩子“种”下了一颗好的种子,通过这件事孩子学会了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在冲突面前如何控制情绪,这些比这个问题更重要,通过这些孩子成长了!
敏敏:@沙立 谢谢老师的分享[强]孩子进入初中后,慢慢的独立意识加强了,所谓的叛逆期,家长和孩子总会有冲突,因为对世界的认识不同,家长有积累一定的社会生活、工作的经验和远见,而孩子没有这个经历,这时候心平气和的交流和旁人客观分析就相对重要了,国外的心理、学业辅导师可以专业分析并解决这个困惑,很是欣赏。
身边有个孩子因为成绩不怎样,老师明确告知家长,孩子考不进任何学校……真是打击呀,如果家长内心不够强大,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孩子今后的路怎么能走好。
倪绍旺:@沙立 这几天春节,我也应原来毕业学生的要求为他们的孩子做些心理和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很多家长和孩子之间有矛盾和冲突,总是认为孩子有问题,的确,孩子可能有问题,但是如何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才更重要。每年寒假暑假我也都会为孩子们的孩子做好沟通的工作。前几天,一个苏州的孩子在谈心后说感觉“豁然开朗”“心里一下子明白了如何学习”……是的,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做!谢谢您的分享,您是一位智慧的爸爸,家庭教育就需要您这样的艺术处理方式!
裘俭:@沙立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或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可以避免情绪波动的情况下,做出不理智的判断和决定,谢谢受教了
晴耕雨读:@沙立 ,谢谢您的分享,其实小学初中阶段,家长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孩子太小,他们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来判断和选择,只是我们在引导我们的孩子时,要足够尊重孩子的自身特点和兴趣喜好。不幸的家庭有各种不同的不幸,而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父母的爱是有效的爱。尊重孩子的同时,又能站在更高地引导孩子成人,成才。
沙立:@晴耕雨读 是的。谢谢!当时,我当然可以强迫他接受我们的安排。我相信他最终也会屈服,就像许多家庭一样。但是,那样做一定会在他心里和与父母关系上留下阴影。一次、二次,这类阴影如果越积越多,就很可能形成性格上的缺陷,影响一辈子。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我们之间的冲突得到了无后遗症的解决。
许多家庭教育行为也许按照父母意愿达到某个具体的目的,实现了某个短期目标。可是,从长远看,也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后遗症,比如,厌恶学习,扭曲的亲子关系,有缺失的性格,等等。
沁蕴:化解亲子冲突无不良后遗症的示范案例。
那蓝:@沙立 谢谢您的分享[强][玫瑰][咖啡]认真阅读、咀嚼。您分享的事例,语言简洁,问题清楚,对孩子的方法指导可行性强,对孩子的事情关注而不啰嗦,问题的解决干净利落、让人心服口服。更重要的是您事例之后的理论分享,层次明晰,深入浅出,言简义丰。使我受益。作为家长,和孩子大大小小的冲突经常有,尤其是孩子大了、有思想了,我们变老,固执落后了,只会指导他怎么做,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时我自己做了,效果是好的,可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凭借的是感觉或经验。我认为孩子和家长都想知道这个怎么做之后的为什么。这样孩子做起来有信心,家长指导起来也心明眼亮。
非常赞同两点∶一是孩子叙述事情,一定要客观、真实、真诚地再现事情原来的样子和情景,不能有任何的想象和添加(其实,您把问题的焦点已经总结、呈现给孩子了,这是您的智慧,也是孩子信任您的地方);二是,寻求帮助一定找专业人士或内行。不懂的人会嘲笑,专家内行不会。再次谢谢您。
沙立:@那蓝 非常谢谢您的反馈和评论!是的,父母在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的时候,如果不仅能够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家庭教育会更加自觉和有效。可惜,据我所知,许多父母满足于简单地模仿别人的方法,而不会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运用理论和各种具体方法。
子云空亭:@沙立 您家故事让我想起女儿前些时间对自己是否专业的事来。女儿自己的评估里有一项非常显眼的学习背景,十四年的芭蕾民族舞学习,其实这还隐含了她初中代表中国英皇小舞者参加世博会英国馆日的“天鹅湖”演出,受到安德鲁王子接见呢?
问题来了,几乎每个老师或者学长都问她为何考虑不学艺术呢?女儿回答:现在不考虑学艺术,安身立命需要一门更实用的技能深造。脑补着大家不无遗憾地怀疑或惋惜,我想起来高考前其实女儿也考虑过艺术专业呢?真的还不止舞蹈方向呢?
由于好友父亲是沪上知名画家,女儿小学前就开始由他介绍在少儿学校学习绘画。初中开始师从好友父亲学习,但在学绘画是考学还是兴趣让她自己抉择的时候。孩子觉得成绩不太好的,才当艺术生。所以绘画还是成了课外爱好。其实她就舞蹈已经用了大量的时间,包括英国馆日演出而跨度六个月舞蹈培训,全世界的舞童,香港或英国的老师,经常用上课时间的练习。难免成绩已经受到影响了。
高中,舞蹈绘画真的成了临时为了展示孩子多面技能的学校安排接待外校国内外的其他学校交流的“秀”!其中女儿被临时组队短训就参加的上海中学生羽毛球公开赛,她就拿下了全市前八名。我们是不是抹杀了一个文体天才呢?
由于转学去国外,那些学分都用在副科上了,女儿说专业课不能偷懒再难也要再接受一遍英语版的学习。所以我对女儿说,要不研究生阶段,你想修艺术随你?
沙立:@子云空亭 孩子的一些事情,父母在尽力之后,也只能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尽管孩子是我们,但是她/他们毕竟是另外一个独立个体。他们有他们自己的命运和生活轨迹。
老李:@子云空亭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想中的状态,是对孩子完全“放手”,但现实中真的难做到。
子云空亭:@老李 放心,放胆,放手,父母的爱不释手!我觉得父母帮助孩子除了基础的德育,还有就是放手带来的“度”的把握。
关于学艺,我们作为父母不是太“投入”,觉得圈子文化水太深,门派之见起是非,女儿可能受了我们的影响,尊师重道,但不溜须拍马,连“暗示”都很少带给家长,不卑不亢,是条“汉子[偷笑]”
齐悦:@沙立 的确,专业人士的建议建立在他的专业权威之上。父母的建议可以供孩子做参考,也可以提供孩子寻找更专业的渠道,毕竟,不带情绪的建议更客观。父母也要接受自己在孩子的教育这件事上并非全能,恰到好处的相处才是我们能做到的首位。
朱建芳:@沙立 如实的撇开情绪真实的说出自己的需求,然后请专业老师介入,太好的策略了。我曾经接触一个家长拼命的要我们老师支持他的想法,逼我们老师成为他的同党,老师谁愿意。结果年轻的老师决然反对,也用了很大的情绪,我呢,顺应了他的小请求,让他观察他孩子的行为:老师支持他能起到什么作用?后来他放弃了,因为终于他明白:这就是她和孩子的战争。他人越站在他这边,孩子的斗志也越强。根本达不到他的期望,而且背道而驰。
彭宪:@沙立 ,很有回味的一篇值日文,能引发思考,也能赢得群友们的喜爱,因为是说自己儿子的故事,有亲情;也分析到位,有理论;还归纳总结,有启迪。如果前日的值日文是“尊重”,昨日是“信任”,今日的就是“冲突”,像一篇篇章回小说,意境优美和深远。在家庭中,与孩子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有的是孩子的认知度不够的问题,有的是代沟的课题,有的是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难题。这就是家庭,这就是自己的孩子,一旦让孩子远走高飞,也意味着少了“冲突”,少了沟通,也少了快乐!换言之,冲突也是亲情的代名词!所以,客观认识冲突,智慧化解冲突,正确分享冲突……,这才是我们应有的睿智选择。
老李:今天的“今日谈”,沙立老师讲了他巧妙地化解了与儿子之间在选择选修课时有可能引起的矛盾冲突的故事,从而引申出要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的价值,也要尊重专业人士提供专业辅导的必要性的话题。
我相信许多父母在年青时,都曾有理想,有梦,只不过在结婚生子后,会更多地走进现实,为柴米油盐醋而奔波。但很有可能,其中有父母会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未曾圆的梦,寄托在儿女身上,盼望有ᅳ天,儿女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圆了自己的梦,而泪流满面;但可能更多的父母会由于现实的遭遇、经验的累积,而理想暗淡梦破灭,变得更加现实,更加实事求是,对于儿女的理想和梦,抱着怀疑,或者多了ᅳ份理智。
很有可能,父母和儿女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此而产生。
《家庭教育文化群》“今日谈”专栏集(五)【今日谈 】(21)
2月11日
收获信任(作者:温亮辉)
曾经,我也和很多家长一样,本来也是不了解家庭教育的,甚至是更主观、凭经验的,觉得“怎么教孩子也有讲究”?特别是经历过所谓的“教练技术”的熏陶后,更是对自己女儿的态度、道德(爱、诚信、感恩……)、行为等,有了很敏感、尖刻的评判,动辄就上纲上线。
后来,本人切入了早教行业,学习过心理咨询课程,慢慢地对心理方面有所了解,开启了进入孩子心灵深处的旅程,也做过不少义工,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过程。
为什么本文选“信任”这个方向呢?因为它打开了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扇们,没有了信任,其它的理念贯彻起来都大打折扣,它也是我们家长很难做到的、难以相信的一件事。同时,因为对女儿的信任,也令我收获颇丰。
信任的定义不再赘述,我所运用的信任,简单粗暴的就是“不干涉”,让其“自由飞翔”。比如我们让学龄前的女儿自己走路(1.5公里)去钢琴老师家学钢琴,让其自己走路上学放学(小学,500米),她的作业也只是简单浏览签名,不干涉她在学校当了什么委员,不干涉她的喜好和摆设,不干涉她所交的朋友,她很小就给自己洗内裤,等等,女儿基本上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我妻子对女儿还是有干涉和慈祥的吆喝的,只是这样的干涉也不多。当然,不干涉也不是意味着不管不问不理不睬,恰恰相反,是高度的关注和参与,而不是旁观者和评判者。
我觉察到,信任的前提,是欣赏,是喜悦,是满足感,是跟女儿一起玩,是有血有肉的,否则信任只是概念上的,干涩而无法落地。
因为这样的信任,女儿除了能自主完成作业外,还可以带领小朋友去少儿图书馆看书,还在学校里申请做义工帮助低年级(我事后才知道),还经常给班里收拾打扫,而且能遵守规则,没有出什么乱子,我归因是她感受到我们的信任,珍惜并回馈给我们的。
我觉得,信任给孩子人格上带来的首先就是自信,这种能量让她后来到了美国的高中、大学,依然是备受当地同学的敬仰,对中国学生刮目相看。因为中国过去的学生,有的除了分数高之外没什么可圈可点的,龟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头,很少参与学校、社区的事务,也很难融入其他同学的圈子。
信任,同时也锻造了女儿的自理、自主、自由。再加上因为我们的英文水平很有限,家里的事很多都要她帮忙处理,所以她得到的锻炼就更丰富了。
很明显地,因为信任女儿,我们自然就很放心和省心了,不必为孩子的事情担心、唠叨,她的世界她作主。同时,也发现了原来在孩子的教育中,不能默守陈规,照搬书本。在很多教育家都认为要给孩子定规矩、从小灌输和养成习惯、温柔而坚定不妥协等的理念下,能有新的发现——原来孩子真的可以是 不 用 管 的!也颠覆了诸如第一、第二叛逆反期的“成长规律”(女儿没出现过所谓的叛逆,或许是我已经够叛逆的了,从而“感觉”不到女儿的叛逆)。这些都充实、拓展了我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视野。
【按】其实上面这些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后来我了解过,很多学霸家庭,父母也是很类似的,不必过多的介入,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是自觉、自主、自理的,还自带学习兴趣,真能羡慕死人的。
我在反思这样的事情,如果我是一个整天啰嗦女儿、“教导”女儿的父亲,那是对女儿有多么的不信任啊?而女儿又将会怎样的惨烈来回报我们呢?扩展地,是什么令到父母们难以信任自己的孩子的呢?在与很多家长的互动当中,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根本无法相信自己的孩子是能自觉、自主的处理自己的事情的,是整天在为孩子的事情说这说那、忙这忙那的!
我觉得首先是家长用了成年人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孩子了,而不是理解孩子当下年龄所能具备的处事应世水平,且用了放大镜来放大孩子的失误或“错误”,生怕“三岁定八十”,无法挽回,就正如我文章开头所说的,小小的事情就上纲上线。其次是父母一般只能按照自己走过的路、体验过的经验,来实施于教子方面的。很明显地,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总觉得他是那么的弱不禁风地需要呵护和替代,一路地,全程监视。孩子“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更无法自觉做事,无法约束自己,不可能不沉迷网络和手机,等等,这些认知对于家长来说,是那么的真实,是那么板上钉钉的“真理”。怀抱这些“真理”的家长,实在是无法相信对孩子的信任是真能“当饭吃”的,无法相信在孩子身上发生的奇迹!当然,这些家长周边可能也没有孩子备受信任的例子。正如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那样,也无法让一个没被信任过的家长,去信任孩子。其三就是,家长有一肚子的经验和一脑子的理念学识,不吐不快,似乎在家长自己的人生旅途上这些武器从未被使用过和被赏识过而正好找孩子来彰显那样。其四可能就是价值感的问题了,跟其三相似地,家长未能满足自己的人生价值时,刚好找到孩子来伺候,啰啰嗦嗦地,找孩子来折腾,从孩子身上找到点滴依据自己还是有用和有价值的,有点像“邀功”的意味。其五是无法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越陷越深。我发现一个比较有趣而无语的现象,家长惯常是用了狭窄的现实事件,来证实自己的根深蒂固的育儿观点。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问题妈妈”苦于自己的孩子网瘾无法自拔,便去请教一些曾经网瘾过的刚“长大成人”的年轻父母,当初是怎么脱离电脑游戏和网瘾的,结果答复就是“没有办法的,一定要断网断电”、暴力制止。而“问题妈妈”却没有看到,这些年轻人其实也是被困在不当的家庭教育中的,无法了解自己小世界之外的事情,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是像她(“问题妈妈”)那样来教育孩子的。这样的“取经”又怎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呢?
如果我们能看到自己上面的缺失,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便可以放下姿态,卸下伪装,欣喜前行,而不至于因自己的父母长辈角色,“以爱的名义”来强加孩子。所以,我很庆幸自己有满肚子的“饺子”没倒给孩子,让孩子能用自己的方式,来探索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实力,来赢取成功的果实!
需要解释和补充的是,我对女儿这样基于信任的“教育”是从她很小的时候(两三岁)开始的,信任给女儿和家庭带来的正面效应,是一步一步逐渐建立、累积起来的。也就是如果一个孩子本来是不被信任的,长大到一定程度才突然间被告知“我信任你”而让他自由飞翔的话,那就很难说会发生什么事了。
【你说我说大家说】
你说我说大家说,海阔天高任驰骋,中华博大西洋精深共融合
春日暖阳:深有同感。孩子成长的终极目标是___成长他自己。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不干涉”家长要做的让孩子”自由飞翔”,如此是孩子成为自己的先决条件,可惜现实中很多家长做不到。他们更愿意做的是用自己有限的经验指导甚至代替孩子成长,以至于被过度保护的孩子比比皆是,到最后孩子不仅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反而是有些人连最起码的生存能力都没有所以才有了“啃老族”,只能无奈的发出“你亲手剪断了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信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被信任的孩子更自信,从而能最大限度的发展完善自己。本文作者自己经过学习成长,做到了对孩子充分信任,且对现实中家长们无法相信自己孩子的现象进行了剖析,因而对家长更有指导意义!诚如作者所言,一些家长是难以相信自己孩子能自觉的处理自己的事情,他们很难克制自己强烈的为人父母的“责任感”,我的儿子“早教为了什么”一文中也曾这样说过“提醒所有未来将要成为教育自己孩子的读者一句,在早期教育中不管比管更重要,最重要也最难的就是抑制自己为人父母强烈的责任感而让孩子顺其自然的成长”某一年的母亲节,他送我的礼物上写了这样一句话,”谢母亲大人不管之恩”。希望更多家长能从此文中获益。
晴耕雨读:一个孩子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自信,如何获得这份自信?那就是我们家长对孩子的信任,一定要相信我们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一定有他自己的生命表达方式,我们家长的相信,就是孩子明天的自信。
沙立:理解、信任、关心、真实、自然。这些的确是和谐亲子关系关键词。这些原则性的概念内涵极其丰富。
比如,如何在亲子关系(包括更广的人际关系)中实践关心。好坏的关键是被关心的对象(比如,我们的孩子)如何感受父母对他们的关心。是居高临下的关心,还是设身处地的关心?这是两类内在机制和实际结果不同的关心。在家庭教育中,在长期和统计意义上,这两类不同的关心会给孩子在心理和性格上留下不同的影响。
还有,真实与自然的原则要求父母的教育方法应该与孩子的实际情况一致。孩子的实际情况包含:身体和认知发展阶段,智力与性格特征,兴趣与目标(近期和长远的),以及现时的实际状况(比如,今天身体不适),等等。
敏敏:相信孩子,需要家长自身有强大的内心世界,足够自信,有自己的认知、判断能力,孩子在这样宽松、自在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的也更有自信、更能在生活、实践锻炼中学习,提升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肯定和鼓励,愈发的学会了思考,没有一个孩子的教养模式是相同的,只能是家长不断的借鉴和学习,不断的引领和放手,家长成长的同时,孩子也成长了,相互相城的。
那蓝:反复读,很受益。信任是一种智慧,是适度放手。信任是对孩子不远不近的守护与恰如其分的帮扶。守护着孩子从跌跌撞撞、歪歪扭扭到步步为营、稳稳当当走出适合孩子的路。以前,我的关注点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多才多艺如何学业有成,现在我才发现,孩子优秀的背后,是更优秀智慧的父母。
老李:今天“今日谈”的《收获信任》,温老师谈了他以ᅳ种“信任”的信念,“放手”女儿的学习和价值行为的ᅳ些经验和体会,很有启发性。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作为ᅳ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而存在的,他的成长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更主要地是ᅳ种源自于他本身的,内在的,主动的自我建构能力影响到他的成长。
当孩子接收到外界的信息后,会对信息进行选择(情感上和偏好上或者功利上的),按一定的结构和规则对信息进行组织加工(这其中既有消化、模仿,类似于皮亚杰所说的“同化”,更重要的是也有创造,类似于皮亚杰所说的“顺应”和“平衡”),并进行评价(验证和纠错)。这就是孩子对外界信息进行建构,成为自己所能掌握的信息的过程。
孩子所欠缺的只是经验,特别是人生的经验,父母所做的可能更多的是将自己的经验信息适当、适度地转送到孩子那里,让他自己去处理这些信息,增强他自我建构的能力。
而不要按现在相当流行的“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混账儿混蛋”的翻版“父母是原件,儿女是复印件”的说法,强制性或机械性地将自己的经验和观念“灌注”到孩子心里。
子云空亭:@温亮辉...心天地 自觉自信的孩子是看在眼里,喜在家长心里的。我也有这样的一个孩子。所以一旦孩子报忧或求助,我就特别紧张。
她还是个孩子,还经常温习功课到深夜,还会因为考试而废寝忘食,没有国内可以求助的老师(国外课程大多数靠自学,一本书的学,没人帮你划重点,女儿也从来不在国外参加应试的补习),没有能够帮助她的同学(每次她让同学帮查分数,总刺激她们,不是担心过不了吗?怎么是A+),当然更远离我们可以随时出现帮助解决棘手的问题的距离。慢慢的,我清楚地感受到她只是想倾诉自己的紧张,从来不会像她好朋友那样划伤手臂“帮助”振奋自己。等她说完,瓶颈几乎模糊了,有一半是平静了。比如她说自己其实是一点点弄懂的——平时分不高,期中一般,大考刚刚好弄明白,老爸睡觉吧,最后不安慰你不行呀!
朱建芳:@温亮辉...心天地 亮仔,认真地读了你的文章,超级棒。学习了,充分信任儿子。现在我只信任了80%,还有空间加油。那空间就是儿子真正独立长大的空间。
彭宪:@温亮辉...心天地 收获信任“今日谈”我也一贯说,对自己的孩子还不信任,那么对谁都不会信任吧?孩子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但是对孩子的信任是从小就建立的,也是建立在家长的自信心基础上。其实,从孩子的呱呱落地开始,就开始了不被信任和被信任的纠结过程,并非从小不被信任而慢慢地信任;并非孩子越小孩子话理应是越被信任;也并非家长对孩子的千关照万叮嘱是高度的不信任…因人而异,因家长而已。其实,不管家长信任或不信任,孩子总归会长大,总归会自己离家,总归会被信任,还不如早早地信任自己的孩子,让他(她)在爱的和谐氛围中展翅!
《家庭教育文化群》“今日谈”专栏集(五)【今日谈 】(20)
2月10日
《尊重》(作者:晴耕雨读)
首先,感谢家庭文化群,给了我一个学习的平台,也给了我认识许多优秀老师的好机会。
说句实话,春节前我退出了很多微信群,包括我的工作群,我的一个大家族的微信群,我的几个同学群……只留下几个我喜欢的群,其中包括这个家庭文化群。我在问自己,为什么?
答案是:这个群的人,值得我尊重。
这里没有广告植入,没有人身攻击,没有农贸市场的嘈杂声,没有自吹自擂的江湖骗子。有的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爱心人士,你们没有私心,没有贪图,有的是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最重要的是,你们分享的东西是有深度,有高品质的东西。
作为两个孩子父亲的我,在这个群,能做的就是细细品读,认真学习。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合格的家长,让我的家庭更加幸福。
所以,我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阅读这个群的好文章,偶尔会向各位老师道一声早安,以表达我对你们的热爱和尊重。
何为尊重?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为明星运动员呐喊与喝彩是尊重,给普通运动员以鼓励和掌声同样是尊重。在生活中,对各级领导的崇敬是尊重,对同事对下级对普通的平民百姓以诚相待、友好合作,倾听他们的声音,同样是尊重。当他人功成名就时给以赞扬而不是贬低是尊重,对情趣相投的人真诚相待是尊重,对性格不合的人心存宽容同样也是尊重……
其实,尊重别人,就是庄严自己。
另外,在这里特别要感谢陈萍怡老师,因为有你,我懂得了许多心理方面的知识,谢谢您的关爱。
最后,祝群里的473位群友新年快乐,家庭幸福!祝愿我们这家庭文化群永保本色,造福更多的家庭。
【你说我说大家说】
你说我说大家说,海阔天高任驰骋,中华博大西洋精深共融合
孙世苌:@晴耕雨读 在这个“干净”的大群里。群主们管理到位,一直有善意的提醒。大家也都很配合。成员整体素质高,都是值得尊重的人。作为自己,有点惭愧,现在想想,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味道。要珍惜要感恩!谢谢您今日谈的分享。
敏敏:@晴耕雨读 欣赏今日的《尊重》话题,尊重大家庭里的每个人何其重要,因为在这个大家庭由于角色不同、理念不同、认识不同,有分享、感悟、思考、感受、碰撞,能成长,能够重新认识孩子、家长,看待不同的家庭、文化、教育,对于一线工作的我,真是受益匪浅,尊重群里的所有老师,学习、探讨,丰富、提升了我的内涵与成长,将以一种新的认知感受理解迎接未来,爱所有的群友,感谢、感恩您们!
彭宪:@晴耕雨读 赞今日谈“尊重”!尊重他人,必须的。即使是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反对过自己的,与自己扬长而去的人,都得尊重,这是人的基本道德。其实,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尊重自己,也是一种美德,尊重自己,也才能引得他人的尊重。
子云空亭:@晴耕雨读 尊重,来自心里上评估事物或人的份量。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价值的天平。把自己放得太轻,绝对秤不出外物或人的真实重量,也是一种不知轻重,愧对尊者的。把自己放得太重,假装出尊重也瞒不住人,更让自己埋在错觉里。
家长以何为尊,很容易不自觉地带着惯性传给孩子们。
美德在那里,让我们以善为尊。知识为重,让我们在学习型社会里求索一生。
走亲访友,老人最爱聊过去,开始出于尊重或者礼节,亲不亲,熟识不熟识,我都做好了不厌其烦的准备,耐心地捕捉方言里能懂的所有,当他们迷失在思索里,小心翼翼地等她们攀着我们的尊重回到现实里来,在期盼里注入生命的暖流,让交融的心事美得化不开。
《化春》:
慢慢过去像颜料
在汪汪眼光里摇
化开但不会变淡
年年画红花绿苗
老李:@子云空亭 我也有老的时候,到那时,我也希望晚辈听我“唠叨”过去的事情,这就是“同情心”和“理性”。
子云空亭老师说:“走亲访友,老人最爱聊过去,开始出于尊重或者礼节,亲不亲,熟识不熟识,我都做好了不厌其烦的准备,耐心地捕捉方言里能懂的所有,当他们迷失在思索里,小心翼翼地等她们攀着我们的尊重回到现实里来,在期盼里注入生命的暖流,让交融的心事美得化不开”,并附上一张《寒夜围炉夜话》照,深感温暖,赋诗一首:围炉夜话老人家,往事绵绵启话匣。天寒地冻风和雪,春暖花开海与崖。
子云空亭《炭吟》:
生命就像这钢炭
看似黑化从不叹
坚硬燃烧成灰烬
照暖冰冷与黑暗
生命也许就像这钢炭,黑化了未必就是终结,燃烧成灰烬前,也还能照暖冰冷与黑暗。
沁蕴: 感谢@晴耕雨读 的“今日谈”文章,让我能够反思、思考“尊重”。人人内心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而要从心里尊重所有人却不容易。尤其是家庭中尊重孩子,这需要家长有平等民主的意识。尊重又很重要,家庭教育中,尊重是沟通的基础,没有尊重,就不会有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尊重了孩子,尊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权利(包括给孩子犯错的权利和纠偏的时间、给孩子自由发表看法的权利……)孩子也会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 并且树立起自信心。读了值日生文章和讨论,受益了,感谢!
彭宪《尊重》:
造物冠人伦,
尊崇寸草心。
高风天浩浩,
涵养抗千钧。
老李:“尊重”的本质是一种平等意识,它需要一种外在的表达,更需要一种内在的建构,而后者的难度远大于前者,是前者避免陷入“虚伪”、“伪善”的前提。平等意识的建构有赖于同情心和理性,宽容乃大,理解万岁。
《家庭教育文化群》“今日谈”专栏集(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