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片上映以来,好评不断,口碑颇高,演员阿米尔·汗更是被誉为印度国宝级演员,其社会责任意识与国家荣誉感令人惊叹敬仰,众多文章分析了阿米尔·汗的杰出作为与影片背后的纪实,我只想单纯以影片本身的内容及寓意出发,谈谈被它所触动的我的认知。
一、国家荣誉与个人荣誉
这个故事的起点就是曾经的摔跤冠军辛格未能为自己的祖国——印度拿到金牌而抱憾,继而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对于辛格而言,他本身已经是摔跤全国冠军,却始终渴望为祖国而战,为印度争金,这是他个人所具有的强烈的国家荣誉感。不仅如此,他教育女儿“全国冠军是个人奖项,世界冠军才是国家荣誉”,在这之前,他只会为她的成就欣喜鼓掌,在这之后,在国歌下,在摔跤场,他热泪盈眶,为她亲手挂上奖牌,说那句等了十年的“你是我的骄傲”。
然而,这令人肃然起敬的执着的国家荣誉追寻下,渴求的又何尝不是个人荣誉?
当然牺牲也是有的,为了实现他个人的国家荣誉感,他的女儿被剪掉长发,不学家务,与男人摔跤,因而被人嘲笑讥讽,这是大谋前的小忍,是放下个人荣誉而追寻国家荣誉的牺牲。
除开这一点,这条争取国家荣誉的道路上,个人荣誉一路随行。
其一,如果单单只追求为印度夺冠,他大可以在摔跤场上对别家的男孩进行指导,而不是只执着于生男孩子承父业,四胎得女后,不顾世俗,培养女摔跤手。
他放不下的不仅仅是国家荣誉,也是个人荣誉,而个人荣誉的实现,我想血缘至亲才能代劳。所以可以说,他的国家荣誉是建立在个人荣誉基础上的。
其二,决赛前,他对女儿说“银牌也会被人逐渐忘记,只有当你拿到金牌,才能永远被作为榜样,永远被人铭记。”
他所言的铭记,如果只是单纯的以一个为国争光的形象被载入历史,为世人所知,那么这是个人荣誉无疑。但我想铭记应该还包含着印度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和奠定,但这个含义绝非是在印度的作为总体的国家层面上多一块金牌可以传递的,更多的还是她作为个人,作为一个女孩,作为一个印度的国民,改变生活,创造成就,所具有的对印度国内的独特意义及榜样力量。
国家荣誉承载着个人荣誉,而个人荣誉也依附于国家荣誉,这才是荣誉本身,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是生存需要的更高一级,是对价值实现的追求,这就建立在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了。正如“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他的个人荣誉感与国家荣誉感相辅相成,齐头并进,他做好了准备,也成功获得了掌舵的机会,这是他的幸运,也是印度的幸运。毕竟你不能要求一心想打败美国并将其视作复兴阿拉伯帝国的最大阻碍的本·拉登,支持欢迎美国进驻的阿拉伯政府,而两者不协调的情况下,各自为舵,造成了世界的惨案。
而我国,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却没有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也曾引发关于国家荣誉制度的思考。
国家认为,一个人为党、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功勋,具有崇高的精神风范,就应该给予很高的荣誉,得到全党全社会尊重。这是古今中外都认可且实行的,比如,中国封建时期立牌坊、古罗马获胜将军头戴桂冠游行,都是荣誉激励。随着社会进步,新的制度应运而生,获得诺奖的莫言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也表示呼吁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并表示关注。
一场制度的风雨,从重塑价值坐标出发,引导社会行为,期待其成效,不过我的建议还是,从义务教育出发,毕竟思想是永远在制度之上。
二、人性是思想的博弈
在辛格渴望生男孩的时候,全村人都在出谋划策,接生那一刻,齐聚一堂,兴高采烈地期待着,却又在迎来女孩后集体沉默,陷入失望。
在这里暂停一下,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喜欢这样的场景,喜欢一个群体因为同样的目标而倾力奋斗,喜欢他们共同的喜怒哀乐,这让我非常有参与感和集体认同感。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能比较清醒地意识到,假如我再偏激一点,就会如同德国电影《浪潮》所表达的,独裁与专制并不遥远,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服从,共性压倒个性,没有焦虑和怀疑,没有强大和弱小,只有认同、安全和无尽的归属,一旦有人一声令下,懦夫也成了拔枪欲射的怒汉,被自主地卷入浪潮。我甚至怀疑那个沉溺其中,不相信实验结束而吞枪自杀的人就是对我的影射。(索性老天没有把我降生在纳粹时代)由此可见啊,人性像海水,永远都面临着成为漩涡的危险,性本善论和性本恶论都是脱离现实的主观臆断了。
话说回来,当村民散去,有趣的现象发生了,他们不约而同地,没有怀疑自己的偏方,而是认为辛格一家用错了方法。这让我想起,人们总是习惯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身,将失败归结在外界因素上,而将别人的成功归因于外界因素,失败归结在别人本身上。对此,有人曾一语言明“命是弱者借口,运乃强者谦辞。”这位应该担当得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真正的勇士了吧。所以,他们口中的办法永远只是偏方,而不是药方,毕竟,科学的真谛就是敢于说“我错了”。
之后辛格发现女儿的摔跤天赋,用尽一切办法想要将她们培养成为女摔跤手,这让她们面临了几乎全村人的嘲笑和冷眼。第一场摔跤大赛看客盈门,不过也只是想看个新奇和笑话。而当他们看清吉塔的实力,在她成为全国冠军后,纷纷一改冷眼,极尽推崇。就连成为不能参赛理由的“体重过轻”,也成为了一笑而过的“但那又怎样呢?”
这就是一条最为底层且现实的成功之路啊!
没有权势,没有金钱,没有背景,但好在有个执着且极具实力的爸爸,不知道这算不算另一种形式下的“拼爹”呢?但后面吉塔会向我们证明,即便有爹如此,人生最重要的还是“拼自己”,否则也白搭。
在这条成功的路上,前半段是嘲笑,后半段是拥护,转折点就是成功,不过成王败寇罢了。即便现在是文明时代,这也是社会存在的真实现象。
也就是这样的人性表现,导致有的人在成功前没能坚持到底,抑郁而终,也有的人在成功后,一朝膨胀,忘记初衷,好比说吉塔在进入体育学院后,迷失了本心,即便比赛输了,也不再有执拗的想赢的欲望,不再对自己抱有遗憾和苦恼,不再认为那应该成为她的挑战,只是被安慰和自我安慰“没关系,只是场比赛”。
成功带来的也不尽然是快乐和满足,还有守住本心的挑战,更上一层楼的探究,那是对内心的纯粹进行捍卫,是对你所从事的事物、对成功、对自己最崇高的敬意。
成功是一条孤独而璀璨的道路,不同的位置,能看到不同风景,都是属于你一个人的视野。
以前曾看到过一个动图,是周杰伦年少时的一次颁奖仪式,他站在台上捧着奖杯,而所有的记者都围绕在别人的身前。青涩的少年有些许的沮丧,他腼腆地舔了舔嘴唇,举起了自己的奖杯。那是属于他的孤独和骄傲,终究换来了实至名归,众星捧月的明天。他会难过吗?会失落吗?我不知道,这是属于他的视野,是我们看不到的风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成功一点也不复杂,它没有所谓的四面楚歌和八面埋伏,没有那么多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并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而且坚持下去才能看到希望,它就像是一座冰山,在你潜伏的努力下,在水中扎根结冰,越大壮大,最终浮出水面。
就像冰心所写“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你能否配得上成功,只有你自己知道。
关于成功,我想大概是永恒地符合“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你获得成就了,人们为之定义“你成功了”。
另外一点想谈的是吉塔成功之路的另一个标签——女性。
吉塔为印度拿下女子摔跤的第一个世界冠军,这极大地撼动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或者说是成为女性生活态度与方式的转机,不再以做家务为毕生所学,不再长裙加身,不再在十四岁时嫁给一个没见过面的人。
还是那句话,在吉塔成功之前,一切看似牢不可破,荒谬至极,但在她成功之后,就是冰层的最微小又最有力的裂痕,有如雪山里的一个不经意的喷嚏,雪崩随之而至。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想,只要有人走出一条路,那便有了路吧,而吉塔将这条路走出了头。
在印度,女性的地位着实不高,而相应的法律保护和社会制度也不足完善,最让我毛骨悚然的是被称为“强奸之都”的新德里,随处都是罪恶与淫荒,无处潜藏,甚至根本不需要潜藏。
关于女子的地位,最直接的就是入学问题,就我国来说,虽然在古代,大家闺秀可以通过请私塾先生入室教学,但真正成立女子学堂,是由清末维新派提出的,在当时得到了传教士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声援,但同时也遭到了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由此引发了“女子是否应该接受教育”和“女子应该接受什么教育的论争”。
而此场论争最终以1907年女子教育被写进清末学制而结束,这一结果一时间直接促成了女子学校的兴办,中国女性由此进入在正规学校上学阶段。
而女子入学遭遇反对的原因,除了封建主义作祟以外,还有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一个地区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显示,一旦给南撒哈拉地区某区域的女性提供教育机会,当地的生育率便会应声而降,立竿见影。
在当时,人口就是劳动力,劳动力就代表生厂力,生产力决定经济地位,从而影响社会地位。女子的第一要务就是生育,这是她们能为社会做出的最大贡献。
直到后来步入工业社会,女性被允许脱产,拥有了接受教育的社会条件和机会。
女子摔跤和女子办学,本质上,都是历史的遗留问题,逐渐沉淀为社会运行的自然规律和必然轨迹,奠定了女子的社会属性和地位,成为社会公众默认的思想。一个人的思想也许不足为惧,但当所有人的思想都拧成一根绳,那就是一道最为坚固的防线,甚至比“团结的力量”更加坚不可摧。
在面对上述问题时,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而是两种思想的碰撞,并不是人性麻木,而是在利益面前,大部分人都会穷则独善其身,极少数,才会有兼济天下的“达”与宏愿。
对于女子社会地位的改变,我倒是想要归结为“唯心主义”了,只有从思想上发生了改变,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物质变化,质变于前,而量变于后。
成功与女子,都是单一的新兴的思想与集体的守旧的思想的碰撞,碰撞之下,必然是主观能动性所造成的现象,我们将之称为人性,所以我说,人性,是思想的博弈。
三、父女,无关传承
辛格希望女儿能为他实现梦想,于是强加训练,这能否称之为梦想的传承?
不能。
她们照做,是因为迫于爸爸的淫威,但永远不要忘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两个女儿终于开始阳奉阴违,并且公然反抗训练,她们认为只是一天,没有关系,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这根本就不是她们的梦想,甚至她们完全没有思考过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又怎么会知道梦想的真谛。
就是随后那一场爆发,造就了思想上的改变,对于一个不善言辞的父亲来说,我想这个功劳我恐怕是要记到那个出嫁的小姑娘头上了。
是她清醒地道出了自己的思考,道出了现实的残酷,道出了吉塔姐妹与这残酷之间惊险的擦肩而过。
是从那一刻开始,她们才从茫然的服从与反抗中抬起头来,正视自己,正视生活,正视之间的千丝万缕,包括那刚刚错过的万丈悬崖与不知珍惜的高台楼阁,开始庆幸父亲的坚持,脱离了传统女孩学习家务嫁人生子的生活,接受这能改变人生的路途和梦想。
如果没有这次思考,或许她们以后也能成功,但我想几率极小,那时,她们可能会说“这是我父亲的梦想,他将此赋予了我……”,而现在,那并不是单纯的赋予,而是启蒙。
是的,我认为,梦想的传承,在想要之前,是赋予,在想要之后,是启蒙,后者的意义和价值远远大于前者。
我也有过相同的经历,父母对我有所希冀,为了表达我的反抗,我曾引用过纪伯伦的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当然,这并不适用于吉塔和她的父亲辛格,但却适用于我。
和吉塔相同的是,如果我不知道我的选择会让我获得什么,我就不会在乎我将失去什么。
庆幸的是,她们知道了。
而我,还不知道。
但是人生就是一个人去闯,我不后悔,也不害怕,只希望即便不幸,将来头破血流,我的父母依然能对我说“你是我的骄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