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还记得包文婧曾经因为数学不好频频上热搜的事情吗?
不是考高数经常挂科的那种不好,而是……彻头彻尾的“不好”。
在《饭局的诱惑》上,包文婧提及丈夫包贝尔喜欢自己很单纯。主持人蔡康永随口了一个相当简单的初级数学题:“23加4等于多少?”
包文婧捂着头说:“我1加4都不知道等于多少!”
不甘心也不敢信的蔡康永继续举了个小学级别的应用题:“ 所以如果你买个27块钱的东西,你给了店员30块,你不知道他该找你多少?”
单纯的包文婧表示:“ 我相信没有人会骗我的。”
此语一出,全场震惊;视频一出,全网震惊。众多网友表示不能接受一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并且还上过大学的成年人,数学竟然能差到这种地步。
不久后,包文婧表示数学差其实只是节目效果,实际上自己数学还是可以的:十以内的加减乘除,没有问题!十以上的,掰开了揉碎了慢慢算,也是没有问题的!
很多网友纷纷怀疑,包文婧如此之低的计算能力,只是人设的一种经营,为了配合突出自己之前提到的单纯的特点,营造一种呆萌的属性。数学不好,尤其是女生数学不好,似乎是一件非常值得原谅且自然的事情,甚至还能增添“可爱”。
问题是,女生数学不好是天生的吗?
- 02 -
学不好数学的女生的确很多,比如我。
和我那同病相怜的高中同桌。
我俩最深刻的、最牢不可破的友谊便是从一场双双都不及格考卷开始的。那天数学老师面色沉重地走进教室,痛心疾首地告诉我们,这次考试我班的数学平均分本应还算不错,高分段的高分异常出彩,甚至有好几个满分。可偏偏低分段的,在人数上更胜一筹。说到这里,老师不无幽怨地瞥了我和同桌一眼。我和同桌在心惊肉跳中,听完了老师对为何本班数学平均分年级垫底的剖析——因为不及格的人太多了。
其中就有我俩。
我和同桌拿着那写有少得可怜的分数的考卷面面相觑。考卷的分数是令人心痛的,但考卷的分析却是令人头疼的。当时的数学老师已经是有多年教育经验的名师,可他即便是为我们讲解那些所谓的“送分题”时,我俩仿佛目睹了一场压缩至5分钟的单细胞生物到直立人的高速跃迁。其震撼、惶恐、迷惑、惊诧、费解,不亚于一次世界观的颠覆。
回到家,呈上试卷给妈妈,数学分数低这件事轻易地被谅解了。妈妈也只不过叹一口气,说你就尽量不要让数学给你拖“太多”后腿。
“我以前数学也不好,女孩子可能就是这方面差一点。”妈妈末了,又加上这一句。
数学老师尽管对我数学不好导致的全班平均分低这件事颇为不满,能做的好像也就是无奈地接受,只是让我多上心。而其他数学不好的男生的待遇则坏多了,被老师痛心疾首地质问:“你可是个男生,怎么连数学也学不好?你数学课都在干什么?”
我也乐得生活在“女孩子数学本来就不好”的金钟罩之下。在这个固若金汤的保护罩下,我不必出去攻克数学,数学也不要妄想进入我的世界;既给我兜底,也给我封顶。
我不再试图与那些纠结的符号和数字做斗争,因为我的数学“本来就不好”。等到下一次考试出结果,分数又印证了这一点,我的数学“果然不好”,而那些男生经过“认真上课”以后,数学成绩果然大有长进,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 03 -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已经深陷数学的习得性无助中。
在一项研究中,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有关情绪发展领域研究员卡罗尔·德维克指出,在面对老师和同伴的批评时,女孩面临的批评更具有永久性和普遍性,将问题归咎于无法摆脱的自身问题,比如天资不够,或者能力不行;而男孩受到的则是暂时性的批评,如“你没有集中注意力”。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将逆境归咎于稳定性因素的儿童,比将之归咎为暂时性因素的儿童,学到的少了不少。因为无助的孩子关注失败的原因,比如能力不足,而掌控型的孩子关注的是补救办法。而彼时的我,对于数学的态度,正是“放弃”。
“女孩学不好数学”,这个论断不是仅限于中国,全世界的女生似乎都受它的困扰。更不幸的是,女孩遭受数学上的打击不仅是范围广,打击来临的时间也比我们想象得要早得多,在她们童年,甚至是幼年时,父母已经为她们埋下了数学不好种子。
研究员Catherine T.Amelink经过调查发现,女孩对数学的兴趣和态度绝不天生弱于男生。在中学之前,男孩女孩都对数学表示出的热情与兴趣不相上下,但在读到中学以后,女孩对数学的无兴趣不热情的比率,从9%猛增至50%。
在女孩生命的第一阶段,父母和社会对女孩数学能力的偏见,就已经开始阻碍女孩数学潜力的发展。他们甚至是模糊地告诉女孩:“数学不是你擅长的。”
在《父母的语言》一书中,作者萨斯金德博士这样写道:当你的自我印象是一个“数学成绩不好的人”时,你就会面临着学习数学的困难。她揭示了父母与孩子交流时使用的词汇,对幼儿大脑的发育有着决定性影响。而一项针对母亲的研究发现,她们两岁以下的女儿接受的数学谈话是儿子的一半,接受的有关基本数字的谈话大约是男孩的三分之一。
另外在实际的数学成绩面前,母亲一直高估儿子们的数学能力,而低估女儿的数学能力。母亲们还更倾向于让儿子参加数学活动,从而增加了儿子在数学上的参与度和兴趣。
而我,很不巧地被她的研究言中。在数学知识上,幼年该获取的接触,童年该领略的乐趣,青少年该接受的鼓励,统统错过,发展至今,诞生一个“女孩天生数学不好”的例证。我顺其自然地把对数学的焦虑、不安、自卑、回避,从母亲那继承得来,再发扬光大。
我从未领略过数学的美。小时候对数字抗拒万分,长大了,即使隐约有所觉察数学是一门乐趣无穷且探索无限的学科,也无法真正感受阿尔法狗算法的玄妙。
“大部分人是喜欢数学的,但问题在于很多人并不了解这门学科。”《万物皆数》的作者这样说道。如果你从未认真试图了解,又何谈不擅长与讨厌?
我想我需要给数学,也给我自己第二次机会。
本周六(2019/6/29)晚20:30分,樊登老师将解读《万物皆数》。本书将引领我们穿越回各大文化艺术和科学蓬勃滋长的时代,借助作者巧妙的历史学的方法,了解数学怎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融合,领略数学这门最令人不可思议,也最迷人的学科的曼妙之处。
本周新书《万物皆数》思维导图已出炉
提前了解新书精华要点
可前往订阅号“樊登读书”
在后台发送关键词“万物皆数”观看
*本文版权归樊登读书所有,如需转载,可在后台发送“转载”,联系书童授权。
网友评论